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廉政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专题专栏 > 正文

我们不一样

发布时间:2022-07-31 来源: 七一网 作者:佚名

  

  

  一直都忘不了央视音乐类节目《中国好歌曲》舞台上的一幕。一把吉他,一支拐杖,残疾人歌手许顺哲一登台,现场就响起了阵阵掌声。当音乐响起,华丽而空旷的舞台中央,许顺哲独自坐在椅子上,怀抱吉他,弹唱他本人作词作曲的原创歌曲《那就枯萎》:“他已习惯游走在幻想的世界,伫立在摇摆的枝头,等待某个人欣赏他的美……”

  当许顺哲演唱到一半时,现场评委都被他的歌声征服了,先后为他推杆。一曲结束后,评委们开始与许顺哲有了互动。一位评委对许顺哲说:“你一定有你的故事,因为你不一样。”大家都明白,这里所说的“不一样”,是指许顺哲残疾的右腿。感谢这位评委,“不一样”,她用了这三个字,温暖而有深意。这三个字,让同样有残疾的我,坐在电视机前,就有了被尊重的感动。我心头一热,眼角微潮,感觉就真的不一样了。我想,那一刻,许顺哲一定也有同感。

  许顺哲最终选择了加入这位评委的队伍。听到许顺哲报出自己的名字,这位评委“啊”地惊呼一声,兴奋地舞动双臂,又迅速地从座位前站起来走向舞台,边走边激动地说:“我过来,我过来”。她走到台上,高兴地与许顺哲拥抱。我想,许顺哲的选择,除了对这位评委音乐的认可,一定也是被她礼貌而温情的话语打动了。

  因为自身的残疾,20岁之前我几乎从不与残疾人接触。即使看到残疾人,也会有意避开,如果实在无法避开,就假装没看见。我害怕见到自己的同类,他们的出现,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自己的丑陋模样,我用外在形式的冷漠麻木掩饰着深入骨髓的自卑。直到过了不惑之年,我才从内心里真正接受了自己的残疾,从身体到心灵的双重接受。而这个接受的过程,我却用了整整20年的时间。

  在一个残疾人作家群里,大家常常讨论更多的话题是,写文章时是否要写到自己的残疾?对于我们这个群体而言,残疾是绕不开的“心结”。其实转念一想,为什么要选择绕开,绕开又有何难?为什么不是面对和接受呢?即使对最大多数的人,我们在面对外貌、身体,甚至心理的成长与变化时,都很难做到波澜不惊。更多的时候,像面对年龄增长带来的负面变化、面对衰老,面对身体、外貌的焦虑,面对自己没达到对自己的期待,面对不得不接受自己的平庸时,我们总是精神内耗着,顽拧地与时间、与岁月、与生活、与自己斗争着……其实唯有接受才是面对现实,面对不完满、充满遗憾的人生,面对做了最大努力却依旧无效、不可逆的结果,面对人生的苦痛、面对平凡的自己……对残疾人而言,残疾只是我们身体的一种状态,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能与之握手言和,你还能指望他人对你平等和包容?

  接受,正是残疾人最初的生命体验。这体验包括接受身体障碍、接受精神内耗、接受异样的眼光。早年,为了化解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苦痛,我开始了写日记。多少个夜晚,我独自坐在桌前,对着纸和笔倾诉,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把自己苦痛的生活和不一样的人生体验的感悟诉诸笔端。这些倾诉让我找到了发泄苦痛的出口,让我脱离了现实的捆绑。我的心灵有了对超越肉体苦难的认识和追求,我的灵魂有了上腾离地的快乐和喜悦。一位作家曾说过:“写作要回归内心的真实,要有当下性,沿一条最近的路,从最近处说起。”那就从自身的残疾说起,从面对残疾开始。书写自己生命中那些深深的苦痛和迷茫,书写自己生活中那些小小的快乐和收获,书写自己对命运的追问和不懈的奋斗……这书写就是肉体与灵魂的对话,是现实和理想的融合,是自我生命的医治和救赎,是自我精神的修复和重生。这个过程,既有凤凰涅槃的痛,更是化茧为蝶的美。

  只有当残疾人在心中解开残疾的心结,他的文字才不会仅仅囿于自身的残疾素材,他的眼光才会投向更远更广的生活和更高更深的生命主题。因为残疾的只是有形存在的身体,无形追逐的灵魂和精神与众人相同,是不受限的,是宽广而高远的。

  为什么要一样?就如这世间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都有不可复制的人生。轮椅和拐杖,只是不一样的行走方式,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方式。我们要接受这“不一样”,与不一样和睦相处,体验更多不一样的生活滋味,创造更多不一样的精彩人生。同时,也让大家接受不一样,认可不一样,欣赏不一样,赞美不一样。

  如果现在,在大街上,亲爱的朋友,当你看到摇轮椅代步的肢残人、拄盲杖行走的盲人、用手语交流的聋人,请不要恐惧,也不要用一种好奇的眼光打量他们,更不要向他们投去同情和怜悯的眼神,因为他们和你们一样,都能紧跟时代步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分子,都能活出精彩的人生。

  想起前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克雷文坐着轮椅在北京2008年残奥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你将会发现,那些你本以为存在于世上的差别其实远非那么明显。你们将会看到我们共处同一个世界。”所谓残疾与健全,我们不一样,我们也一样,差别没那么明显,只是不同的感受和经历,只是不同的命运和人生。

  (作者系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州市台江区作协理事)

  


原文链接:https://www.12371.gov.cn/Item/608033.aspx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那些珍藏的念想

下一篇:美人蕉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治网 lz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