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廉政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勤廉风采 > 正文

谢辰生——守护文物 倾尽一生

发布时间:2022-06-24 来源: 天津先锋网 作者:佚名

  人物小传

  谢辰生,1922年7月出生,我国著名文物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2009年,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谢辰生“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杰出人物”荣誉称号,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授予谢辰生“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终身成就奖”。党的十三大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文物的保护是第一位的,没有保护就没有研究。”谢辰生把郑振铎这句话记了一辈子。

  谢辰生是新中国一系列文物法规制定的主要参与者和执笔人,也是我国文物事业许多重大决策的见证者和当事人。他曾多次说:“我一直坚信保护文物就是守护国家。”他参与起草、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积极推动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写入法律。1994年离休后,他又为文物保护奔走呼吁、忘我工作、不遗余力。

  5月2日,谢辰生先生驾鹤西去。

  “我一直坚信保护文物就是守护国家”

  谢辰生曾多次说:“我一直坚信保护文物就是守护国家。”他参与起草、修订的众多文物法律、法规,编纂起来就可以组成一部有特色的个人“文物专著”。

  新中国成立后,郑振铎被任命为文化部文物局局长,谢辰生成为初创的文物局的一员。他一心想走研究之路,郑振铎说:“你搞文保工作吧,这事比研究更重要。”谢辰生牢牢记在了心中,他不止一次提及,“到现在为止,我也是在执行他交给我的任务。”

  在郑振铎、王冶秋、裴文中等人的指导和帮助下,谢辰生起草了新中国第一批文物保护的政令法规,这就是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等。

  1959年文物局开始起草《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谢辰生和同事们前后写了数稿,并于1961年由国务院颁发。《条例》第一条明确规定,“一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都由国家保护”。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197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开始酝酿。谢辰生作为主要起草人,多方征求意见,数易其稿、反复修改,历经5年,最终于1982年11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布。文物保护单位“在进行修缮、保养、迁移的时候,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等被郑重写入法律。

  1987年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通知的起草过程中,谢辰生坚持将“加强文物保护,是文物工作的基础,是发挥文物作用的前提”写入其中。2002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颁布,谢辰生作为顾问全程参与修法工作,第一次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十六字方针写入法律。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的文物工作方针,排除了来自各方面的干扰,指导思想始终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依靠群众来保护文物,依靠法制来保护文物。”2019年谢辰生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感慨,“70年来,文物工作正确的方针没有变过,这多不容易啊!”

  “守护民族文化精魂,为江山、为后人留得胜迹在”

  谢辰生不仅是文物保护法的起草者,更是坚定的执行者与捍卫者。上世纪90年代,是他发起保护三峡文物的政协联名提案。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印象最深的是谢老为了保护北京的古城风貌殚精竭虑地奔走。他还数次直言南京的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不能“厚今薄古、嫌贫爱富”。后来每当文化遗产保护遭遇挑战,大家都会说“找谢老想想办法”。他家里的电话成了“文保热线”,哪儿要拆了、哪儿的老城遭到破坏了,许多文保志愿者都会第一时间告诉他……

  很多记者都去过谢老位于北京安贞里的那间朴实无华的房子。简单的水泥地面、斑驳的墙面,最普通的书桌、沙发,床上永远是堆积成山的报纸和书籍。冬天就穿着中式棉衣,夏天也不爱开空调……大家也记得谢老说过的振聋发聩的观点,“宁可多保,不可错拆”。

  记者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见到谢老是2018年12月9日,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街专业委员会举行年会。那天风很大,空气都是寒冷的,诸多文物保护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分享历史街区保护及社区更新的经验。谢老也来了,坐在轮椅上认真听着。中场休息时,大家纷纷上前向其致敬,更多的人远远看着老人清癯的脸庞……

  “1993年谢老就查出身患癌症,但他学会了与疾病和平共处。手术、化疗,出了院继续奔走……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018年。近几年他的健康状况时好时坏,一直是大家最大的牵挂。”单霁翔说,中国文物学会每年都会给谢老过生日,以后再也等不到这一天了。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这是他最喜欢的诗句。2010年他曾撰文疾呼:“守护民族文化精魂,为江山、为后人留得胜迹在,这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向复兴进程中必须迈好的重要一步。”如今斯人已逝,对他最好的纪念就是如他一样无怨无悔守护好祖国的文化遗产。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原文链接:http://www.tjzzb.gov.cn/xfgs/202205/t20220506_9170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治网 lz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