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文化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中华文明孕育和滋养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文化底气。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内蕴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焕发青春、走向复兴的关键所在。我国有14亿多人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就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而不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推进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植根于中华文明,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的“讲仁爱、重民本”思想,展现出一脉相承的“重民”思想。“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强调黎民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现了要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则体现国家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想。中华文明蕴含的亲民、为民、尊民、爱民、贵民、安民思想,今天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治国理政准则的文明根基,更是我国14亿多人口实现全面发展、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文化来源。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坚持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区别。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的“共同富裕”理念。富民思想,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有着极其深远、悠久的历史渊源。《礼记·礼运》具体而生动地描绘了“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的状态;“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这些古代典籍记载内容揭示了国家富裕的根本在于让百姓生活充裕;“不患寡而患不均”强调财富平均分配的理念;“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体现人民要靠劳动致富的思想。中华文明中深藏的“共同富裕”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文化基础。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汲取中华文明中的优秀成分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这就要求更高质量、更深层次的精神文明与之配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建设发展好、国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要增强提升,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理念。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孔子提出“富之”后要“教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这些强大精神力量对现在仍然具有深刻影响。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蕴含中华文明的哲学智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发展方向,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生态哲学智慧。许多古代典籍都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比如,“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体的整体生态观;“道法自然”,阐释了人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观。这些生态哲学智慧,告诫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要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彰显中华民族胸怀天下的气度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胸怀天下气度。中华文化深嵌着“和为贵”的基因,“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揭示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热爱和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彰显了中华民族胸怀天下的风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勾勒出一幅和谐安宁、各有所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大同社会”画卷。这种文化影响使我国坚持胸怀天下,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为实现良性的全球治理创造良好条件,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作为目标,不断为人类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力量。
(作者:英明 沈阳工业大学“四个自信”研究暨课程思政指导中心副教授)
原文链接:https://www.lndj.gov.cn/portaluploads/html//site-4/info/4229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营造传承中华文明 浓厚社会氛围
下一篇:新时代要持续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
- 盘锦市盘山县人民法院以不...23-12-15
- 致中共泗洪县委杨云峰书记...22-06-17
- 邹福君带人来政讯通-全国...21-11-12
- 兴义市教育局滥用职权,违...24-06-04
- 致河源市人民政府李勇平市...23-11-03
- 邹福君,自称中国雷锋报~...21-11-10
- 致广东省人民政府王伟中省...23-11-03
- 《〈实践论〉〈矛盾论〉精...21-08-21
- 邹福君,自称中国影响力人...21-11-09
- 悟延安精神 为人民服务24-11-28
- 检察听证让公平正义看得见...24-11-28
- 联动履职 共同守护河畅民...24-11-28
- 利剑护蕾|检察官“跨界”...24-11-28
- 检察日报:守好“钱袋子”...24-11-28
- 检察日报:以立案监督为抓...24-11-28
- 四川省检察院成功举办第二...24-11-28
- 昌都市人民检察院、昌都市...24-11-28
- 天水:召开“检护民生”专...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