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廉政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八面廉风 > 正文

人孰无过 改之为贵

发布时间:2021-10-26 来源: 甘肃纪检监察网 作者:佚名

  屡得弟辈书,皆有悔悟奋发之意,喜慰无尽!但不知弟辈果出于诚心乎?亦谩为之说云尔?

  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人孰无过?改之为贵。蘧伯玉,大贤也,惟曰“欲寡其过而未能”。成汤、孔子,大圣也,亦惟曰“改过不吝”“可以无大过”而已。人皆曰:“人非尧舜,安能无过?”此亦相沿之说,未足以知尧舜之心。若尧舜之心而自以为无过,即非所以为圣人矣。其相授受之言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彼其自以为人心之惟危也,则其心亦与人同耳。危即过也。惟其兢兢业业,尝加“精一”之功,是以能“允执厥中”而免于过。古之圣贤,时时自见己过而改之,是以能无过,非其心果与人异也。“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者,时时自见己过之功。

  吾近来实见此学有用力处,但为平日习染深痼,克治欠勇,故切切预为弟辈言之,毋使亦如吾之习染既深,而后克治之难也。 人方少时,精神意气既足鼓舞,而身家之累尚未切心,故用力颇易。迨其渐长,世累日深,而精神意气亦日渐以减,然能汲汲奋志于学,则犹尚可有为。四十、五十,即如下山之日,渐以微灭,不复可挽矣。故孔子云:“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又曰:“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吾亦近来实见此病,故亦切切预为弟辈言之。宜及时勉力,毋使过时而徒悔也。

  ——【明】王阳明《寄诸弟》

  【小识】

  王阳明是一位奇人。这里既有家族遗传的原因,他们家族的人,都有血性,豪迈洒落,而且颇能通天人之际。作为一位书生,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被封为新建伯,后又追赠新建侯;一生多次带兵剿匪,足迹遍及江西、福建、两广地区,建立了赫赫军功,这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明史》说:“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但他能够彪炳史册,影响至于几百年,却是靠他的“致良知”。

  此信写于1518年,阳明先生剿匪接近尾声,开始了自己最喜欢的讲学活动。他的《传习录》等著作也开始出版。他曾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他是有资格说这个话的。这封信,就是讲“破心中贼”的。

  王阳明一生戎马倥偬,南征北战,但还能建立如此伟大的思想,并带出一批优秀的弟子,确实很难想象。他的身体不好,比较弱,只活了五十多岁。这里面应该说除了勤奋,他的过人的天赋,是不能否认的。此信一开始,就标明“本心”,他说:“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本心,也就是良知,即“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个“至善”。熊十力曾棒喝冯友兰:“良知是当下呈现的。”它本来是无善无恶的,“性相近,习相远。”只是被后天的习气熏染,才有了不善。那么,怎么恢复本心呢?晚年的阳明先生提出了一个办法,就是自我批评,不断改正错误。

  本心,就好像太阳一样皎洁无瑕,不可能自己有了错误,而不知道。只怕不能改正。“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知道错了,马上改正,即时就得到了本心。这个观点,似乎容易,但其实做起来很难。因为,很多人错了,也不认为自己错,还有很多人明知自己错了,由于面子等原因,就是不愿改正。尤其有些坏习惯,改起来更难。但这里,王阳明只讨论改正错误。“人孰无过?改之为贵。”然后,他列举了历史上的几位圣贤,论证有过则改,即可抵达圣贤之境。而且,即便圣贤,也不是没有过错,而是时时不断改正错误。这个论点,也颇新鲜。按照孟子的说法,圣贤是没有错误的,不是说:“人非尧舜,安能无过”?普通人犯错误,是因为“放心”,把自己的良心放逐了,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其放心”。

  但是,王阳明认为圣贤也犯错误,蘧伯玉、孔子、尧舜,都是。他们自己也如此认为,希望自己的过错越少越好。“若尧舜之心而自以为无过,即非所以为圣人矣。”如果尧舜以为自己没有过错,那就不是圣人了。这个见解,可能与明代后期的思想解放颇有关系。比如,那时还有李贽的激进思想。接着,他提出了尧舜禹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句话可意译为:人心充满危险诡诈,道心很微妙,人心经过修炼净化和道心合一,实实在在地秉承着不偏不倚的中和之道。这说明尧舜禹也以为人心是危险的,“则其心亦与人同耳。”他们的心也与一般人相同,只是他们谨慎认真,时时反省自己,不断改正过失,所以才能保持本心,免于犯错。这里,王阳明不断重申圣贤也不断犯错,他们也很警惕自己的过失,“古之圣贤,时时自见己过而改之,是以能无过,非其心果与人异也。”也是让人感佩,颇有现代色彩了,难怪能吸引那么多的人。

  上面,只讲了两点:一、本心之明,如太阳;二、圣贤也犯错误,只是他们能及时发现和改正错误。下面一段,是讲做学问要趁年轻,否则后悔晚矣。“吾近来实见此学有用力处,但为平日习染深痼,克治欠勇,故切切预为弟辈言之,毋使亦如吾之习染既深,而后克治之难也。”这里,王阳明就很坦率,他说自己真正体会到了修身之学的切实有用,但因为过去养成的习气,又缺乏克治的勇气,所以,现在说给你们,不要再像我一样。他说,人年轻的时候,没有身家之累,精神容易激发,所以,“用力颇易。”等到岁数大了,精神意气也日渐衰减,如果能振作起来,一心一意做圣贤学问,“则犹尚可有为”,还是有希望的。“四十、五十,即如下山之日,渐以微灭,不复可挽矣。”到四十、五十岁,就好像快要落山的太阳,精神衰败,则很难挽回了。孔子也说,四十、五十岁如果还没有一点知名度的话,这个人也就没有什么值得敬畏的了。(杨光祖)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4402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治网 lz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