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好家风弘扬在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要求“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做家风建设的表率”。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党纪国法,自觉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带头廉洁治家,从严管好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近日在全国公开发行的《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一书,更是对把家风建设纳入作风建设范畴,作为领导干部必修课、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抓手进行了系统论述。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无论经历多少风云变幻、沧海桑田,中国人的家国情怀都绵延不绝、亘古不变。
习近平总书记如此重视家风问题,因为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对此,新颁布的民法典也将“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列入法律条款,赋予“优良家风”建设法律地位。
家风一词,初见于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岳所作的《家风诗》:“绾发绾发,发亦鬓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靡专靡有,受之父母。鸣鹤匪和,析薪弗荷。隐忧孔疚,我堂靡构。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岂敢荒宁,一日三省。”这是一首自述家族风尚的四言诗,作者通过歌颂祖德、赞美自己的家族传统以自我勉励。家风从发轫之初,就与门风互通互用。如,《魏书》卷五十八:“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而言色恂恂,出于诚至,恭德慎行,为世师范,汉之万石家风、陈纪门法所不过也,诸子秀立,青紫盈庭,其积善之庆欤”;《北齐书》卷四十二:“少而清虚寡欲,好学有家风”;《周书》卷三十八:“昶年十数岁,为《明堂赋》。虽优洽未足,而才制可观,见者咸曰有家风矣”等。由此,我们既可以将家风理解为一个家庭的风气,也可以将它看作是一个家庭的传统与文化。
如同一个人有气质、一个民族有性格一样,一个家庭在长期延续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而这就是家风。它看不见、摸不着,常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体现在家庭成员的举手投足之间。家风一旦形成,便会成为一个家庭的教化资源,在代际之间不断得到传承,并使家族子弟耳濡目染、身受其益。家风偏重于对传统的继承,能够绵延传承而持久存在。例如,《南史》卷二十二:“齐有人焉,于斯为盛。其余文雅儒素,各禀家风。箕裘不坠,亦云美矣”。这里的“禀”字,就意为下对上、后对前的承继接受。当然,家风也有好坏之分,优劣之别。有的家风是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有的家风是狡诈刻薄、游荡为非、忿戾凶横。所以,历史文献中也不乏对不良家风、门风的贬损。如,《魏书》卷三十八:“刁氏世有荣禄,而门风不甚修洁,为时所鄙。”《隋书》卷四十九也说:“子实不才,崇基不构,干纪犯义,以坠家风,惜哉!”
良好家风不仅是一家之言,更是全社会,乃至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的精神品质,是民族精神的内核,更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从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到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从中唐名臣柳公绰《诫子弟书》中“夫门地高者,可畏不可恃”,到清朝曾国藩家书“舍命报国,侧身修行”,一个个家风故事,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希望与嘱咐,蕴含着人性的情操与品格。良好的家风即使流传数个时代,但其中的道德要求与价值坚守,发挥着激浊扬清,和谐美好的正能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别强调,“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并提出了以“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为内涵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自觉履行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积极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因素,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大力涵养弘扬新时代良好家风。
大力涵养弘扬爱国报国家风。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家国情怀而呕心沥血,甚至慷慨赴难:苏武被囚19年,仍然一心向国;“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在《病中示儿辈》一诗中,就希望儿子事事都要以那些恬不知耻的卖国贼为鉴;梁启超以似火般的激情,点燃了一代仁人志士心中的明灯,在奔波忙碌中,仍不忘对子女言传身教,9个子女都成为了栋梁之才。革命战争年代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先大家后小家、为大家舍小家,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书写了一曲又一曲气壮山河的爱国报国壮歌,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我们生于斯,长与斯,一草一木,一石一瓦,都承载着我们的家国情怀。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报国是心之所系、更是情之所归。我们应当让爱国报国情怀融入家庭教育、家风建设,把爱家与爱国相统一,使爱国报国的好家风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大力涵养弘扬孝老爱亲家风。古人把家风概括为“五常八德”,“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中华上下五千年流传着许多孝老爱亲的故事,如:黄香温席、卧冰求鲤、孔融让犁、芦衣顺母、亲尝汤药等。孝老爱亲美德,既是处理家庭关系的准则之一,也是创建和谐幸福家庭的秘诀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孝老爱亲,是家事更是国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家庭都孝老爱亲,才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我们应当从对自家长辈的孝敬尊重做起,拓展为面向全社会的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从对自家亲人的关心关爱做起,拓展为面向全社会的友善、亲和、互助、和睦。
大力涵养弘扬好学向善家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数千年来,浸润在历史长河中的君子文化,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充盈不辍。这种入世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品格,也成为中华民族性格和理想人格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古代有孙康囊萤映雪、祖逖闻鸡起舞、李密牛角挂书,近代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李大钊“少年立志救国”。君子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我们应当树立好学向善的家风,培养高雅的志趣爱好,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自觉奋发向上,勤于学习,善于创造,做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奋发有为的时代新人,凝聚全社会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
大力涵养弘扬崇洁尚廉家风。古往今来,中国社会都很重视清廉家风问题。礼、义、廉、耻是儒家道德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儒家讲求家、国、天下三位一体,认为治国必先治家,正人必先正己。历史上代涌现出的清官廉吏,他们身上也都沁润着清廉家风。如,唐朝开国重臣房玄龄正是受清廉家风的熏陶才成就了不朽英名;北宋贤臣包拯祖孙三代都克己奉公、廉洁守法,成为古代清廉官员的杰出代表。律己修身、廉洁奉公的清廉本色,亦是红色家风的精髓。老一辈共产党人者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后人树立了良好榜样。如,陈毅告诫子女和部属“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黄克诚要求家人“绝不占公家便宜”;甘祖昌“从不利用权力为子女办事”等。家风正、私德严,才能政风清、政德廉。我们应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自觉加强自我约束,严以修身、严以律己、严管家人,做到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大力涵养弘扬戒奢求俭家风。俭,是儒家五德之一,也是古代君子的高尚品性。大凡有识之士、清廉官吏,皆“性不喜华糜”,而“以俭素为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俭是立身之本,俭是为官之道,常与其它美德并存。如,司马光家族的勤俭家风,范仲淹家族的廉俭家风,于成龙家族的清俭家风等。成由勤俭破由奢,古代家风倡导尚俭戒奢。张载就把“戒好鲜衣美食”“戒滥饮狂歌”列为家训“十戒”之中。红色家风注重塑造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父亲习仲勋的一封信中提到希望从父亲这里继承和吸取的高尚品质:一是学父亲做人,二是学父亲做事,三是学父亲对信仰的执著追求,四是学父亲的赤子情怀,五是学父亲的俭朴生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无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无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我们应当涵养“恒念物力维艰”的道德品质,养成节约习惯、形成勤俭之德。
大力涵养弘扬吃苦耐劳家风。中华民族向来推崇劳动,极为重视对家中子女勤劳美德的培养。因此,勤劳也成为历代家庭中训诫子孙的最主要内容。南宋叶梦得在《石林治生家训要略》中认为:“要勤”,则必须“每日起早,凡生理所当为者,须及时为之。如机之发,鹰之搏,顷刻不可迟也。”清代朱柏庐《治家格言》中也强调:“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吃苦耐劳、自立自强、艰苦奋斗也是红色家风中的优秀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特别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号召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彰显“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发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力涵养弘扬诚实守信家风。诚以养德,信以立身。诚实守信,从古至今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讲:“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两位先贤都是在告诫人们,处事要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都做不成。几千年前来,无论是“商鞅立竿为信”还是“季布一诺千金”,或是“曾子杀猪”“ 季子挂剑” “刘邦约法三章”“胡雪岩经商戒欺”等,这些诚实守信的故事,成为影响和激励中华儿女的典范,使诚实守信成为齐家治国、立业经商、修身养性等行为的道德规范。诚实守信所蕴含的始终如一、持之以恒、责任担当的价值理念,也与民族精神的其他内容一起,共同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更加需要让诚信的力量代代相传。我们应当弘扬诚实守信精神,开展诚信教育,真正把诚信道德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用诚实守信的道德基石托举中国梦的实现。
大力涵养弘扬敬业奉献家风。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优良传统。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留下了“执事敬”“修己以敬”等话语,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荀子也说“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宋代大学问家朱熹曾解释道,“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即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一心一意,任劳任怨,精益求精。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敬业奉献的优秀人物层出不穷,他们奉行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把毕生心血和才华都奉献给全社会。在当今,敬业奉献的榜样也不少见:曾任西藏阿里地委书记的孔繁森,远离家乡,建设雪域,最后殉职于青藏高原的蓝天苍茫下。这样的人生,正如他所写的一句自勉之语所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被称为“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为了杂交水稻事业,他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默默奉献,将工作热情奉献到了生命的最后。去年,新冠疫情肆虐中华大地,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健康受到了威胁的关键时刻,大批的医护人员、公安民警、基层工作人员、志愿者主动走上了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他们用生命呵护生命,用行动保护了人民安危,他们把敬业奉献作为了一种人生态度,用责任和担当诠释了人生的价值;他们也以敬业奉献的高尚情操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感召更多人向上向善,为全社会做贡献。我们应当涵养敬业奉献的精神,立足职责岗位,做一个对家庭、社会、国家有用的人,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让“敬业奉献”在中华民族家风传承中绽放光芒。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有良好家风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健康向上、文明进步的社会。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它无影无形却无处不在。好家风潜移默化地哺育和滋养着一个家族的流传和兴盛。我们应当努力建设新时代家风文化,传承和弘扬孝老爱亲之风、好学向善之风、崇洁尚廉之风、戒奢求俭之风、吃苦耐劳之风,推动全社会好风气的形成,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河南省纪委监委宣传部副部长 鲁浩)
- 盘锦市盘山县人民法院以不...23-12-15
- 致中共泗洪县委杨云峰书记...22-06-17
- 邹福君带人来政讯通-全国...21-11-12
- 兴义市教育局滥用职权,违...24-06-04
- 致河源市人民政府李勇平市...23-11-03
- 邹福君,自称中国雷锋报~...21-11-10
- 致广东省人民政府王伟中省...23-11-03
- 《〈实践论〉〈矛盾论〉精...21-08-21
- 邹福君,自称中国影响力人...21-11-09
- 临沧:精准选点靶向发力 ...24-11-27
- 曲靖市中级人民法院原副院...24-11-27
- 十一届云南省委第八轮巡视...24-11-27
- 第二届链博会在北京开幕 ...24-11-27
- 威信:巡中督导 助推巡察...24-11-27
- 贵州省原国土资源厅副厅级...24-11-27
- 广安观潮|放下架子 扑下...24-11-27
- 甘孜州巴塘县:“头脑风暴...24-11-27
- 达州市通川区:暖心廉洁家...24-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