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廉政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廉政文化 > 正文

如歌瞿家湾

发布时间:2024-05-20 来源: 甘肃纪检监察网 作者:佚名

  wKinmmZGaP-Ade0CAAHmqV9nykg924.jpg

  瞿家湾老街。 瞿兆利 摄

  此时,瞿家湾,这个江汉平原上的水乡古镇,仿佛刚从细雨中醒来,欣欣然张开了眼。草木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人们的笑脸扬起来了。

  如果把瞿家湾放在历史的长卷中,它只是一小部分,或者是里面的一条河。它因族成村、因商兴镇,也因水而生、因水而兴。这使我突然想到了一句话:清澈的水的存在,就是世界的存在。

  一

  不知不觉间,一些纯净如洗的风景,在手中一本文明旅游宣传册的指引下,正徐徐抵达我们的内心,一不小心就可以触摸到五百年前的光阴。

  北宋初期,瞿家湾名“张家铺”,时有“九雁十八鸭”游弋于蒿草丛中。明朝弘治九年,“水乡泽国”始建村落,因常使台铳打猎,故得名“打铳湾”,清末才更名为“瞿家湾”,成为湖广一带的中心集镇。

  春有柳丝拂绿水,夏有荷花映日红,秋有红鲤翻金浪,冬有野鸭遮蒿蓬。今日瞿家湾的四季,靠的是湖的滋养,那是打铳湾留下的“沧浪之水”。

  瞿家湾湖多,几乎条条路旁都有湖,最美的是官湖、唐家湖。湖边有街,陈湾街、子贝渊街,最有名的是瞿家湾老街。

  也许是因为下着蒙蒙细雨,这条街此时呈现出一种静穆的肃然,似离开了旧时间而独立于新时间上的一位思想者。

  当带着历史余温的《洪湖水浪打浪》歌曲响起,如一轮红日,瞬间照亮了老街。

  细雨不急不躁,落于清亮的石板上,有“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让我似乎受到了某种启示。

  这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呢?

  “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畈稻谷香”。这几句唱词,便是瞿家湾的真实写照。

  今天,湖水在沉淀,荷叶未田田。到了盛夏,这里会呈现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

  “颗大,粒圆,清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与多种维生素;健脾,补中,益气,是滋补身体的上品。”一位三十出头的女子,正端坐于特产店售卖干莲子。

  “一天能卖多少啊?”我问。

  “平均下来,一天能出200单呢!”她站起来,一边用手抓莲子米给我,一边笑盈盈地说,干莲子嚼劲大,配上百合一起煮,睡前吃一碗,一觉到大天亮……

  “她是我们这里的‘莲子妈妈’!”一旁,老街红色教育讲解员瞿兆利接过话茬,莲子被誉为“水中灵芝”,革命时期曾是瞿家湾军民的救命粮,现在,瞿家湾人陆续开发出白莲罐头、莲子汁、莲蓉、莲子饼干等数十种绿色食品,颇有市场。

  尝了不染尘、滋味长的干莲子,再往前走,“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中国共产党湘鄂西省委员会”“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等牌匾映入眼帘,古街顿时有了英武的红色气息。

  仿佛穿越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1928年初,贺龙、周逸群、邓中夏、段德昌等人到湘鄂西领导土地革命,开辟了湘鄂边和洪湖两个革命根据地。

  1930年,红二军团成立,两个根据地连成一片,发展成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1932年,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从监利周老嘴迁至洪湖瞿家湾,瞿家湾成为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鼎盛时期,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覆盖58个县、市,拥有两万人的红军队伍和近五万人的地方武装力量,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二

  老街右边建筑的后方,有一排笔直挺拔的水杉,远看像一支队伍,整装待发。这种生命力顽强的树,既能生于土壤中,又能长于浅水里;既能傲风霜冰雪,又能耐高温酷暑……恍然间,我听到阵阵激昂嘹亮的军号声响起,穿越一排排水杉,一批人倒下,又一批人冲上去,势不可当。号声就是命令,哪怕只剩最后一个人,也要打下去!

  瞿家湾的水杉,见证了那段峥嵘岁月。我不由想起茅盾的《白杨礼赞》,作者以“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来歌颂北方农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顽强意志与无畏精神。在我看来,水杉也有这种斗争精神,无论面临多么激烈的炮火打击,绝不低头,从未折腰。

  在水杉的掩映下,古街两旁的徽派建筑依然保持着古色古香,古韵古味。它们一幢幢紧紧相连、融为一体,看似一模一样,实则各成体系。赏不尽,也看不够。

  推开沉重的木板门,如同打开尘封已久的往事。商铺依旧,容貌如初,人们依然从事着当年的行当,老手艺人的手工蒲扇还在做,篾匠手里的斗笠还在编织,老式的织布机还在纺织白麻布……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店铺的匾额上刻有厚德、勤俭等反映家风的内容,门前的对联内容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藏着深意,皆根据住户的家规古训、产业发展、美好向往据实撰写。

  在翻阅《瞿氏族谱》时,我看到其中一页评价一位叫瞿宏亮的人:“此老何奇?日勤月俭,穷能守拙,富不骄淫。”瞿兆利是瞿氏第十七代后人,他说,清朝末年,瞿宏亮是推动整个集镇商业发展的关键人物,他家的经营占当地营业额的六成左右,涉及百货、粮食、药材、棉花、糟坊、洗染等,从而带动瞿家湾出现了几十家挂牌商号,使其成为闻名遐迩的湖乡古镇。富起来的瞿宏亮不骄不躁,“勤劳节俭,树德守法,数十年如一日,阖家如一心”,为后世子孙树立了标杆。

  耕读传家,勤俭立家,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如今,瞿家湾英才辈出,行行出“状元”,也正是受前辈的嘉言懿行影响,后辈们才像一面面旌旗,迎风飘扬。

  走进湘鄂西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贺龙同志住室”的墙上悬挂的旧照片中,贺龙表情温和、目光坚毅,让我肃然起敬。仿佛可以看到他在昏暗油灯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身影;看到他三下洪湖,以船板为床、菱角为粮,在港汊纵横、芦苇密布的湖湾指挥打游击战;聆听到“湖中有了贺龙军,湖水亮晶晶。革命烈火烧得旺,红军打仗总是赢”这首在渔民中广为传唱的民谣……

  红军打了无数胜仗,离不开贺龙等人卓越的军事才能。当年,段德昌总结出一套游击战术:“敌人来清湖时,我们就‘飞’。‘飞’到敌人据点附近去打,迫使敌人回击,我再‘飞’回来,而后相机伏击、截击,消灭敌人。”后来,他把此战术归纳为“敌来我飞,敌去我归。敌多则跑,敌少则搞”十六字方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充分肯定了此战术:“红军时代的洪湖游击战争支持了数年之久,都是河湖港汊地带能够发展游击战争并建立根据地的证据。”

  铁的纪律将红军打造成一支胜利之师。段德昌编写出一首《红军纪律歌》:“大马刀,红缨枪,我到红军把兵当。革命纪律要遵守,共产党教导记心头。爱护老百姓,到处受欢迎。遇事问群众,买卖讲公平。一针和一线,不损半毫分……”这首歌通俗易懂,见证军民鱼水情深。

  据说,当年瞿家湾几乎全民参战,22岁以上的参加赤卫队,18至22岁的参加青年团,18岁以下的参加儿童团。瞿兆利指着一杆红缨枪说:“这就是当年的武器,他们没有枪,就用矛、刀、梭镖这些东西,配合红军战斗。”

  是什么让他们义无反顾走上革命道路?我一路思索。

  答案只有两个字:信仰。

  红星闪耀夜空,火种植进心田,生成一种精神,那就是“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战胜每一个困难”的洪湖精神。

  三

  瞿家湾水域丰富,河道纵横。瞿家湾内荆河边有一处红六军出征渡口遗址,微风吹来,碧波荡漾。

  这一刻,现实与历史交汇,革命先烈所期许的幸福生活已经到来。

  不远处的一座石桥边,八十多岁的瞿友兰手拿收音机,听《六月荷》花鼓戏,跟着热烈欢快的调子舞起来。她说:“我是土生土长的瞿家湾人,现在村里环境如画,真想再活二十年!”

  老人的快乐感染了我们,我们打着雨伞,脚步轻快起来。

  观湖,听雨;讲古,谈今。

  随行的朋友说,要是莲花开了,满湖荡漾,肯定红透半边天。我说,开在湖的心里,何尝不是另一种美呢?

  莲花开是早晚的事,如同瞿家湾的人们坚信胜利是早晚的事。

  不一会,夕阳透过天幕的缝隙,把缕缕金光抛洒在小镇上空,一切都被染成青铜色。

  “彩画上墙耀眼窗,小船流水绕村庄。桥头燕子满天舞,树下黄花遍地香。”来到离瞿家湾老街不远的月池村,退休教师老吴诵读了自己创作的小诗。细细品读,别有意味:水乡耕读人家,燕子古树黄花,微风轻轻摇曳,人们怡然自得,这个集生产、生活、文化、生态于一体的村庄,已被打造成新时代的诗画模样。

  瞿家湾镇正全域建设“支部强、产业旺、治理好、生态优、村民富”的最美乡村,五个村同步“大比武”,连片推进,处处皆景。虽各有千秋,但美美与共。

  我们离开的时候,老吴笑着说:“我要为每一面墙作一首诗,画一幅画。”

  如今,来瞿家湾追寻红色足迹的人们络绎不绝。此外,众多水乡题材、民俗题材、革命题材影视剧组也纷纷来此取景。

  瞿家湾擦亮“红”“绿”两张名片,文旅农旅融合,数字智能齐飞,引来全国各地的游客,访老街、逛田园、住农家……

  在老街尽头,我们看到一位独臂姑娘正在为游客讲解瞿家湾的历史。打听得知,这位姑娘曾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她克服困难、自强不息,成为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弘扬洪湖精神的榜样。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太阳一出闪呀嘛闪金光啊,共产党的恩情比那东海深……”歌声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陈白云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州市纪委监委)

  

  


原文链接:http://www.gsjw.gov.cn/contents/6013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治网 lz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