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问诊”找症结
张家界市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加大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力度,对准村级组织和村(社区)干部“累点”“痛点”“难点”,聚焦责、事、人等重点要素,出台《为村级组织减负赋能九条措施》,在“减、整、改、赋”下功夫,让村(社区)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抓落实、干实事、出实绩上。
“把脉问诊”找症结
突出靶向调研。市委坚决扛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这一重要政治责任,把为村级组织减负赋能作为突破口,市委书记带头践行“四下基层”制度,深入桑植县东旺坪村开展“解剖麻雀式”调研,多次主持召开座谈会、调度会,为村级组织减负赋能工作把脉定向。市委组织部成立4个调研组,对12个乡镇(街道)、36个村(社区)开展蹲点式、解剖式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突出研以致用。坚持由点及面、由表及里,根据抽样调研了解的情况,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核实比对,认真剖析负担重的问题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形成为村级减负赋能专题调研报告,制定出台《为村级组织减负赋能九条措施》《关于严格规范议事协调机构制发文件、召开会议、开展督查检查考核的5条措施》。
突出整改整治。从市直部门入手,集中开展“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等问题、督查检查考核中的问题、“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9个专项整治,全面梳理、认真检视、强化整改,理清各级各部门为村级组织减负赋能的职责任务,明确能让基层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如何给予指导保障,确保把责任理清、把问题找准、把工作压实。
“对症下药”出实招
厘清权责禁止“甩锅”。建立村级事务准入制度,完善村级组织工作事务四张清单,明确自治工作事务20项、协助工作事务31项、减负工作事项8项、不应由村级组织开具的证明事项36项。对协助工作事务,村级组织只负责协调联络、组织动员、宣传教育、诉求反映等辅助性工作。超出清单之外的不得要求村级组织承担,不得随意以属地管理为由追究村(社区)干部责任。
规范工作严防“加码”。不得随意开会发文,市、县直部门的会议原则上不要求村(社区)干部参加,乡镇(街道)需村(社区)干部参加的会议原则上每月不得超过2次,对上级文件要分类整理并将涉及村级组织的工作条目式下发。严格控制报表材料,市、县部门不得擅自要求村级组织提供表格材料,不得强推任何APP和应用系统。精简规范机制牌子,市、县部门不得要求村级组织成立相关领导小组、工作专班等临时性机构,不得超出村级组织挂牌指导目录加挂机构牌子。压缩督查检查考核,2024年市、县、乡三级纳入绩效考核需村级组织落实的指标压减30%以上,不得对绩效考核指标再细化制定考核方案,不得变向将日常调研指导变成督查检查考核。
多方赋能注重增效。构建平台强化数字赋能,区县层面在2024年底建成数据共享平台,打破数据壁垒,推动各类基础数据互通共享,实现基础数据一网集成、一网填报。持续提升经费保障力度,出台《关于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试行)》,逐步提高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和村(社区)干部待遇保障,全面落实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分红制度,2023年离任村干部补贴标准提高20%,村干部养老保险补贴实现全覆盖发放。拓宽关心关爱渠道,建立村(社区)干部定期谈心谈话、体验制度,要求乡镇(街道)联村(社区)干部每月不少于1周参与处理村级事务,2023年面向村干部比选招录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22人。
“靶向施策”求实效
形成减负工作合力。统筹市、县、乡三级力量,构建上下贯通、精准施策、一抓到底的工作体系,建立党委牵头统筹、部门主动梳理、乡村积极反馈机制,全面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为村级组织减负赋能工作责任。市级层面成立专项工作机制,定期研究调度工作推进情况,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避免多头指挥、重复调度。
建立检测反馈机制。设立村(社区)减负工作监测点,实时监测、动态跟踪村级组织参会、迎检、报表等情况。建立反向测评机制,对为村级组织减负赋能工作推进落实情况,每年组织村(社区)对上级职能部门开展一次反向测评。
强化跟踪管理问效。坚持分步推进、分类实施,强化过程管理,常态化开展监测监管,把为村级组织减负赋能工作纳入日常调研督导、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对工作推进缓慢、成效不明显的及时预警提醒,切实推动为村级组织减负赋能工作取得实实在在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