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当从哪“三易”
沈隐侯曰:“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读诵,三也。”邢子才常曰:“沈侯文章,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深以此服之。祖孝徵亦尝谓吾曰:“沈诗云:‘崖倾护石髓。'此岂似用事邪?”
凡为文章,犹人乘骐骥,虽有逸气,当以街勒制之,勿使流乱轨躅,放意填坑岸也。
——《颜氏家训?文章》
【小识】
这两段本不在一起,我把他们放到一块讲解,是因为它们都是讲文章之道的。凡喜欢为文者可以多读几遍。
沈隐侯,即沈约,南朝梁文学家,历仕宋齐梁三朝,因助梁武帝登位,封建昌县侯,卒谥隐。沈约说:“文章应当遵守‘三易’的原则:容易了解典故,这是第一点;容易认识文字,这是第二点;容易朗读,这是第三点。”在南朝讲究骈偶、华文丽词的时代,能提出这三点,确实颇见眼光。胡适当年名闻一时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八事”,其中就有不用典、务去滥调套语、不避俗字俗语,与此颇有相似之处。
古代有些人写文章,喜欢使用生僻的字、异体字,也喜欢用一些很罕见的典故,或者句句用典,似乎发誓不让读者读懂似的。当然,如果是诗文需要,也是可以的;如果只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所谓学问,我觉得大可不必。学问,应该是内在于自己骨血的,是自然流淌出来的。如果偏要显示自己的学问,往往就很拙劣。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就有此嫌疑。但人家是真正有学问,略有炫耀之嫌。可怕的是有些作家本来没有学问,却偏要在长篇小说里显示学问,这就让人为他难堪了。他小说里提到的那些学问,基本不是什么学问,大都是百度可以搜到的,有时还有错误,硬塞进小说里,真是令人替作者脸红。当今的不少作家,没有学养到连一个长篇小说的题目都弄得不知所云,甚至语法错误的地步,也是大难堪之事。他们真应该学习一下沈约的这“三易”。
古人是经历繁华,而后落到平淡。所谓“豪华落尽见真淳。”“做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真有学问,又把诗文写得平易,让学问不成为累赘,这才是值得追寻的境界。邢子才,即邢邵,他就经常说:“沈约的文章,用典不让人感觉出来,像是发自内心的话。”这就是很高的层次了。作者用了典故,你不知道这个典故,你也可以读懂。但如果你知道他用的是什么典故,那当然理解就会更深一层。而且,他用典,不仅不让感觉到生硬,感觉到他在用典,而且“若胸臆语也”。就像是从内心自然流淌出来的。这确实是很高的境界了。老庄美学最核心的东西,就是道法自然。李白也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邢邵对沈约的这种用典“若胸臆语也”,非常佩服,“深以此服之。”祖孝徵,即祖珽,也曾经告诉我说:“沈约的诗:‘崖倾护石髓’这难道像在用典吗?”
第二段,讨论文章的写作,如何克制的问题。颜之推说,凡是写文章,就像人乘良马,良马虽然颇有俊逸之气,但还是应该用衔和勒控制它。衔,是横在马口中备抽勒的铁。勒,是套在马头上带嚼口的笼头。这里用来比喻文贵节制。只有用衔和勒控制,才能不让它乱了轨迹,肆意而行,落到以身体填充沟壑的地步。
这里,“逸气”二字甚好。必须是先有“逸气”,再有衔、勒。如果一个人没有什么才气,那么,他的写作也就无法谈到克制了。因为,克制还是不克制,都无所谓。我们看到一些有天赋的写作者,往往会犯一个毛病,就是逞才使气,纵横恣意,经常洋洋洒洒数千言,甚至数万言,宣泄的激情,把文章的艺术性破坏得干干净净。读者读的时候,或者厌烦,或者第一遍还感觉到激动,读完也就什么都没有了。真正的好作品,是需要克制的,古人叫含蓄,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文已尽而意有余。”但司空图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可容易谭哉?”(杨光祖)
下一篇:作文章切忌舍本逐末
- 盘锦市盘山县人民法院以不...23-12-15
- 致中共泗洪县委杨云峰书记...22-06-17
- 邹福君带人来政讯通-全国...21-11-12
- 兴义市教育局滥用职权,违...24-06-04
- 致河源市人民政府李勇平市...23-11-03
- 邹福君,自称中国雷锋报~...21-11-10
- 致广东省人民政府王伟中省...23-11-03
- 《〈实践论〉〈矛盾论〉精...21-08-21
- 邹福君,自称中国影响力人...21-11-09
- 乌兰牧骑,永远在路上24-11-24
- 番禺检察:“邻里检察”把...24-11-24
- 淬炼本领铸警魂 规范履职...24-11-24
- 赤坎检察:80余万元环保...24-11-24
- 全省检察机关荣获6项奖项24-11-24
- 利剑护蕾|在现场!这样普...24-11-24
- 检察日报:打官司走不通,...24-11-24
- 进一步打响北疆文化品牌 ...24-11-24
- 检察日报:“邻里检察”把...24-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