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廉政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廉政文化 > 正文

既学到“一个方向”,又学到“一种作风”

发布时间:2022-12-13 来源: 陕西党建网 作者:佚名

  延安时期,我们党为适应抗战形势和党的事业发展需要,独立创办了一所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大学——陕北公学。毛泽东曾深刻指出,陕北公学“不在乎像其他学校那样照着书本一章一章地来上课”,而在乎“学习到一个方向——政治方向,同时又可以学习到一种作风——工作作风”。陕北公学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鲜明特色,为党的干部教育事业积累了宝贵经验。它不仅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和新中国建设打下坚实的干部基础,而且对此后党的干部教育乃至我国的高等教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确教育目标:“抗战的教育,也是教育上的抗战”

  陕北公学的创办缘于革命形势的需要。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我们党根据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一切为抗战服务”的思想,明确“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教育上的国防准备,都是救亡抗战的必需条件,都是不可一刻延缓的”。为适应新的革命形势,我们党亟需大量知识青年充实革命队伍,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新干部成为党的迫切任务之一。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大批爱国青年从全国各地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边区政府为满足青年的革命愿望和各根据地对干部的需求,组织一批教育家创办陕北公学。毛泽东将陕北公学的办学目标定位为“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与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勇敢向前的。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毛泽东十分重视陕北公学的发展,曾多次到校发表演讲,指出其“为着抗日救亡而设”。可见,陕北公学的创办宗旨就是为抗日战争这个时代主题服务的,正如陕北公学校史中所讲:“陕北公学的成立,是抗战的教育,也是教育上的抗战”。

  在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现实需求的前提下,陕北公学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积极开设革命理论与抗战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了大量民众运动的干部,极大调动了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战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据统计,从1937年8月至1941年8月四年间,陕北公学共培养了13000多名抗日干部,这其中有80%以上奔赴各根据地,约10%到大后方工作。毛泽东对陕北公学作出了这样的高度评价:“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

  配备最优秀的教师队伍:“广纳贤士,疏通理论”

  为及时实现培养抗战民众干部的目标,党中央特别重视加强陕北公学的师资力量,通过任命制、外聘制和自己培养三种方式为学校配备了最优秀的教师队伍。

  任命制。1937年7月,党中央委派成仿吾、吴玉章、董必武、徐特立等办学经验丰富的教育家筹备陕北公学,成仿吾被任命为第一届校长兼党委书记。在成仿吾带领下,包括邵式平、周纯全、刘会东、金维映等十几位参加过红军长征的老干部也参与到筹建工作中来,这些人成为陕北公学早期的干部班底和师资队伍。

  外聘制。陕北公学成立后,通过多方聘任的方式邀请高层领导和知名学者来校讲课。中央领导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都曾到校作过报告,其中毛泽东先后十几次应邀为陕北公学学员作形势政策的报告。另外,国统区的知名学者如艾思奇、何干之、李凡夫、徐冰等都曾受邀到校授课。这些课程的设置,不仅开拓了学员视野,而且扩大了陕北公学的影响力,使其在短时间内成为与抗大齐名的学校。

  自己培养。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陕北公学还通过自己培养教员的方式解决师资力量薄弱问题。一方面成立高级研究班,通过一年的速成学习“马列主义”等课程,作为后备师资力量;另一方面成立研究室,通过成立中国问题研究室、政治经济学研究室和哲学研究室,提高青年教员的教学水平。

  通过不同的选任方式,陕北公学在较短时间内配备了一支优秀的理论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保障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实效性,而且创新了教育教学方法,让学员提高了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学会了做抗日工作的本领。

  设置侧重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与“教育为抗战服务”的时代主题相一致,陕北公学主要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依据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少而精、教与学一致的原则,学校构建了“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课程体系,安排了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抗战的基本理论、抗战的政策和方法、指挥民众进行武装斗争的基本知识和对目前时局的认识。这就区分了同时期以培训军事干部为主且影响较大的抗日军政大学。

  陕北公学在课程设置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政治教育内容的比重。学校开设的课程以政治教育为主,其中普通班开设4门主干课程,包括“政治常识”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两门政治理论课程,“游击战争”和“民众运动”两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主要侧重马列主义启蒙性教育和运用这些革命理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高级班课程门类更多,而且内容更深,涉及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和世界革命史、时事形势与政策等。

  学校非常重视引导学员对马列原著的研读,为每个班发放了《列宁选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斯大林选集》等,要求学员在教员指导下选读若干篇,原汁原味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另外,学校还有计划地组织普通班和高级班的学员上党课,将接收新党员和有计划地进行党内教育作为“陕公支部最重要的工作”。为此,学校特别编写一本《共产主义与共产党》的油印教材,作为对学员进行党性教育的基本参考资料。这些都为新中国高等学校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积累了丰富经验。

  探索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坚持多样性与民主性相结合

  为照顾来自四面八方、水平参差不齐的学员,陕北公学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教育方法,有效实现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陕北公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适应抗战时期复杂多变的环境。

  寓教于乐,融教育内容于形象化活动之中,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学校组织青年学员成立抗战救亡室、文工团、评剧院、秧歌队、剧团等各类俱乐部和团队,采用唱红歌、舞秧歌、说书等生动活泼的娱乐形式,以提高大家抗日救亡的士气,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

  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根据学员的文化水平划分为普通班和高级班,分别接受不同深度的课程教育,使不同层次的学员水平都能得到明显提高。

  陕北公学在严峻的战争环境下形成了“忠诚、团结、紧张、活泼”的革命校风。学校采用民主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发挥每位教员、学员在学校管理、教学方法方面的作用。学校的教育计划、教学方法、课外活动等都由一定的民主制度讨论通过,队长、分队长、班长也都由学生自己选举出来。学校还建立了一种生活检讨会制度,即每星期以班组为单位开会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学员之间、学员与教员之间都可以互相提出批评意见。这种民主先行、自我管理的制度,调动了学生参与学校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他们思想上的进步和政治上的团结,为以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奠定了基础。

  创新多元综合的评价方式: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陕北公学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原则,特别注重采取实效性的教育考核方式,创新多元综合的评价方式。陕北公学把握统一战线的原则,为照顾不同层次的学员,采取了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多样化考核方式。学校的书面考试形式不同于传统的分数考试,其考试方式是在无监督的自由环境下举行的,所出的考试题目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阶段。除了新颖的书面考试外,课堂讨论、辩论会、问答讨论、学习笔记、学科集体创作、实时通讯等,都是考察学生成绩的途径和方式。此外,陕北公学还重视在实际工作中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民众活动、选举活动、军事演习等内容,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水平。

  陕北公学不拘一格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创设了自由平等的教学环境,大大促进了学生理论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保证了思想理论教育的良好效果,夯实了我们党倡导的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另一方面克服了传统教育评价单一的弊端,是我们党独立自主探索新教育制度实践的开端。正如成仿吾所言:“我们的政治教育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都和旧学校根本不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革命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创举。”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强调“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精髓”,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陕北公学的教育实践蕴涵着我们党重视思想建党的红色基因,注重培养正确政治方向和优良工作作风,注重把政治理论、原著原文作为教学重点,以富有成效的教学实践涵养和践行了延安精神。

  [作者为北京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本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委托项目(22LLMLA004)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魏捷


原文链接:http://www.sx-dj.gov.cn/a/dscq/20221128/79872.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治网 lz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