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廉政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廉政法制 > 正文

“每个村庄都是堡垒”——走进晋察冀边区首府阜平

发布时间:2021-04-06 来源: 作者:

  

  3月28日上午,张文明老人在花山村的石碾前为阜平县城南庄镇万宝庄小学的学生们讲述花山石碾的故事。 河北日报记者 赵海江摄

  阜平,是一片红色的热土。作为毛主席盛赞的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首府,这里九万人民两万兵,“每个村庄都是堡垒,每个人民都是战士,绝非轻易撼动”。

  阜平,是一片奋进的土地。干部群众不忘先辈遗志、牢记总书记嘱托,五级书记抓扶贫打硬仗,发展六大产业夯实基础,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再立新功。

  连日来,记者走进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工业园区,追寻革命先辈足迹,探解老区人民传承红色基因、接续奋斗,将革命老区变富变美的如磐初心和内生动力。

  “树叶训令”情永续 战贫斗困印初心

  “二月里寒食柳芽黄,三月里谷雨杨叶长……子弟兵吃饱好打仗,支援前线第一桩。”3月6日,75岁的史家寨村村民张朝杰一早就扛着铁锨下了地。看着山间沃野已染绿意,张朝杰不由得哼起一首阜平小调来。

  阜平是我党、我军创建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的首府,晋察冀边区政府及军区司令部曾驻扎在史家寨村。因父亲当时担任过聂荣臻的警卫员,张朝杰从小就对边区革命故事如数家珍。

  “这首小调可来历不小,还要从聂帅的‘树叶训令’说起。”张朝杰说,自1941年开始,日军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蚕食”和“扫荡”,整个根据地赤地千里、颗粒无收,部队和老百姓生活陷入困境,杨叶、柳叶、榆叶等就成了最主要的口粮。

  “人民子弟兵绝不与民争食!”聂荣臻知道乡亲们生活艰难,专门颁发了一道“树叶训令”,不许部队在村子方圆15里以内采摘树叶,宁可自己饿着肚子,也要把它留给群众。老百姓得知这个训令后十分感动,纷纷主动把采摘好的树叶送到部队,要求聂司令收回命令。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树叶训令”所承载的党群、军民鱼水情历久弥坚。

  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是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和使命!

  “阜平不富,死不瞑目。”得知阜平老百姓生活依然贫困,聂帅曾掉下眼泪。

  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顶风冒雪在阜平进村入户看真贫,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动员令。

  在史家寨村边的山头上,一排排现代化鸡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其中,三座军绿色门头的鸡舍格外引人注目。

  “从前老区人民养育了部队,现在帮他们过上好日子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中部战区某部驻村工作队队长何俊诚说,3座现代化鸡舍仅用82天就全部建成。

  第一棚鸡的成败至关重要。工作队指导养殖户精心呵护,小鸡苗顺利长成。可是在鸡装上车那天晚上,大暴雨冲毁了山路,养殖户急得哇哇哭。工作队连夜调来挖掘机抢修山路,和乡亲们连拖带拉,有惊无险地将鸡抢运出去。

  “周期短、见效快,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75.6万元!”3座肉鸡大棚的示范效应立竿见影。如今该村鸡舍已增至39座,成了全县规模最大的肉鸡养殖基地。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8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带领下,阜平干部群众汇聚各方力量,统筹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省市县209名驻村第一书记吃住在村,战贫斗困。10.81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阜平人信心满满踏上新征程。

  修滩造地见精神 乡村振兴谱新篇

  冬去春来,冰雪消融,沙河水从高阜口村穿村而过,一道高出水面5米的防洪石墙阻挡着河水的冲击,守护着河南岸的滩田。

  石墙不语,见证峥嵘岁月。

  在高阜口村的村史馆内,记录着“大事记”:1939年,大沙河一场洪水将村北的河滩地冲毁,让村民们本就困难的日子雪上加霜。边区政府发动群众搞生产,号召“生产救灾,恢复滩地”。

  次年春,时年50岁的李志清被全村人推选为修滩主任。当时沙河水冰冷刺骨,他二话不说,带头跳进水里,挑石头、开水渠、垒石墙,一把红枣一把锹,带领村民驯服了凶猛的沙河水,将烂石堆改造成良田。当年秋后获得大丰收,家家户户吃上了香喷喷的红线稻米。

  高阜口成了边区的大粮仓,修滩造地的成功经验在整个边区推广。李志清在晋察冀边区第二届群英大会上被选为“滩地英雄”,披上大红花,登上了晋察冀日报。

  “都说大沙河没有底,修不了坝防不了洪,是咱晋察冀八路军带领咱打了翻身仗!”76岁的白银堂是李志清的侄女婿,他说,李志清从不念自己的功劳,只要端起饭碗就念共产党的好。

  如今,与洪水抗争了几辈子的高阜口人已不再单靠地生存,锄头、马鞍等传统农具摆进了村史馆。

  “以前是八路军帮着修滩造地,现在是党和政府带领我们脱贫致富,乡村振兴指日可待!”白银堂说,2017年,县里启动高阜口棚户区改造,新建30栋住宅楼,帮助全村人告别了土坯房、住上了新楼房;村里的600亩荒山也整治流转,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栽上黄桃、苹果。

  硒鸽加工、大正食品厂、北方最大的冰温存储库……曾经的河滩地变身食品工业园区,6个项目先后进驻投产。全村740多户、2400人依托县城、园区,有了新工作,变成新居民,过上新生活。

  脱贫后如何延长扶贫项目产业链,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阜平县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布局。

  目前,阜平结合自身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已形成现代食用菌、高效林果、中药材、规模养殖、家庭手工业、生态旅游等六大产业全产业链,实现了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的无缝衔接,当年修滩造地所凝聚的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驱车行驶在阜平新修的柏油路上,一个个青砖灰瓦、精巧别致的小村落接连闪过,一个个富民产业项目分布在青山秀水间,一个个微景观、大景区串联成线,好一派朝气蓬勃的美丽乡村景象。

  “石碾对话”音犹在 志智双扶拔穷根

  “1948年,阳春三月三,毛主席党中央来到了咱花山……”3月8日,群山环绕的花山村静谧祥和,一个古朴的小院中传出动情的歌声,随山风飘出很远。70岁的张文明一边在小院打扫卫生,一边哼唱着《花山石碾小唱》,仿佛又回到了70多年前。

  1948年春夏之交,毛主席从城南庄转移到花山,临时在这个小院住了下来。短短十天里,却留下了令人备感温暖的故事。这些被记录在小学课本的《毛主席在花山》一文中。

  旧居院外的台阶下,就是课文中写过的那盘花山石碾,用力推动,吱呀呀的声音响起,仿佛又听到了毛主席在石碾旁与乡亲们的亲切对话。

  毛主席对怕打扰他休息、端着簸箕到远处推碾的老大娘说:“就在这儿推,以后不要再到那么远的地方去推碾,以前怎么样现在还怎么样。”对放学路过的小学教员张冀新说:“一定要教好娃娃,培养好祖国的下一代。”

  张文明的父亲就是张冀新,那个老大娘就是他的奶奶,毛主席居住的小院就是他家的祖宅。他从小耳朵里就灌满了花山石碾的故事,现在他又把花山的老故事、新变化讲给一个又一个游客听。

  “毛主席的话让我父亲备受鼓舞,他执教的花山小学在周边名列前茅!”张文明自豪地说,几十年来花山村虽然地处深山、交通不便,但人人尊师重教,成为远近闻名的状元村,全村不足390人,年年考上大学生,本科以上的大学生就有五六十个,还出了好几个博士、硕士。

  花山石碾吱呀转动,奏出志智双扶的全新曲调。

  “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2012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的讲话语重心长。

  牢记总书记嘱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志智双扶拔穷根。阜平县通过教育扶贫让孩子们走进新学校,也给了他们走出大山、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

  花园式校区、崭新的教学楼、干净整洁的学生宿舍……走进阜平县龙泉关学校,只见教学环境和城市学校并无二致。2015年以来,阜平按照全县村庄布点规划,优化资源配置,高标准新建、改建13所寄宿制学校,确保每一个乡镇均有一所规模相当的寄宿制学校。

  近年来,阜平对接名校,引进优质资源,提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水平。全县41所学校通过合作办学、定点帮扶、对口支教等形式与北京、省内知名学校合作,基本实现各学段全覆盖;围绕产业,强化新型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学生优质就业,实现技能脱贫。近三年,累计完成4.2万人次的就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寇国莹 通讯员 李秀芹)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治网 lz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