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廉政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勤廉风采 > 正文

中山:党建领航群雁飞 活力乡村有潜力

发布时间:2022-09-18 来源: 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 作者:佚名

  事业兴衰,唯在用人。

  提高党建工作质量,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人才队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当前,中山制定了《中山市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工作方案》,着力选优配强村(社区)“头雁”,实施“两委”干部素质能力提升五年制培训。与此同时,安排200名市直机关中青年干部支援镇村“两大攻坚战”,并持续推动一大批选调生、初任公务员、“333”干部到村锻炼。实行百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人选储备计划,安排100名党建指导员指导村(社区)党建工作。

  此外,通过实施“特聘人才”制度,中山在农业领域评聘一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有利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

  制定“中山人才23条”

  今年,中山发布了历时5个多月精心研究制定的《中山市新时代人才高质量发展二十三条》(下称“中山人才23条”),送出四大“政策包”,拟用5年时间投入50亿元,实现“双百双千双万”目标,即新增100名各领域领军人才、100个创新创业团队、1000名博士正高人才、2000名特聘人才、20万名高技能人才、50万名技能人才。同时推出人才医疗服务、子女入学、人才安居等惠才措施,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可以说条条都是干货。截至目前,中山已为652名人才申请公积金贷款38112万元,相比商业贷款节约利息7980万元;为1700多名高层次人才子女提供优质学位。

  在“中山人才23条”政策中,“特聘人才”是分量最重的一个政策。中山把乡村振兴人才纳入“特聘人才”政策的总盘子,不唯学历、不唯职称,只要在乡村振兴这个大舞台能够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就能参评。今年已有34名“土专家”“田秀才”参评特聘人才。

  壮大基层骨干队伍

  今年,中山继续实施村(社区)“两委”干部五年制培训,围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抓党建促基层治理主题,举办专题培训和“书记学堂”,全覆盖培训村(社区)“两委”干部。深入实施南粤党员先锋工程,大力发展村(居)民小组长、村(居)民代表、农村优秀青年入党,推动农村党员挂牌亮身份,开展承诺践诺,当好落实市委决策部署“最后一公里”的“红色先锋”,做到一户带动一片、一片带动全村。

  为了充实村(社区)有生力量,中山全市每个村(社区)已配备不少于1名30岁左右“两委”班子成员,共储备“90后”“双本”干部376人,占全市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总数的19.45%。选取100个村(社区)作为试点,由市委组织部统一组织招聘100名本科以上学历的党员作为专职党建工作指导员,统一派驻村(社区)工作。

  不仅如此,市委组织部积极统筹市直部门和各镇街资源力量,选优配强驻村第一书记和兼职副书记,选派40名干部到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红色村、特色精品示范村任第一书记;联合市公安局向全市287个村(社区)全覆盖选派公安民警担任兼职副书记,指导和协助村(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党建共建、志愿服务、民生实事、走访慰问、扫黑除恶、平安建设等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干部支撑。

  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

  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中山全方位培养各类人才,扩大总量、提升质量、优化结构,强化乡村振兴人才保障。大力培育“乡村工匠”,设立12个“乡村振兴技能人才服务站”,开发3个乡土人才技能培训课程,打造覆盖60个乡村、20万人的乡村人才技能培训阵地,为农民提供“点单式”技能培训服务。

  中山人社部门积极深化农业农村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新增“花卉种植”“广式腊味”两项职称评审,118名做腊味、种花木的“乡村工匠”获得职称证书,其中获评中级职称(工程师)59名、初级职称59名(助理工程师、技术员),从田间地头里走出了一批工程师。

  横栏镇花木基地一片绿意盎然,吸引不少客商采购花木。34岁的李园满在自家花场修剪盆栽,忙得不可开交。“过去从没想过,种花也能评上工程师。”作为中山首批新鲜“出炉”的花卉种植专业工程师之一,李园满语气难掩兴奋,“获评职称是对我们专业能力的肯定,我将继续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李园满的经历正是中山积极深化农业农村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缩影。近年来,中山坚定不移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工作,开展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工作,将“田秀才”“土专家”纳入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设一支能够满足农业农村发展需要的实用人才队伍,激发农业农村专业人才创新创造活力。2021年10月,结合中山优势农业产业,在“花卉种植”“广式腊味”两大特色产业试点乡村工匠职称评审,正式启动报名。凡在中山市涉农非公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专业户、农村个体工商户中,熟练掌握种植技术和加工应用技能,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人员均可报名。

  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全省首个镇级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积极引导特派员下沉村组和生产一线,提升企业和农户科技素质,加快农村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

  中山还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2021年以来每年招募50名“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到镇街部门和基层学校工作,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一线实践

  南朗街道:培育“土专家”,发展“农创客”

  正值盛夏,田间稻苗绿油油一片随风翻起稻浪。

  35岁的大学生农民冯建伟像往常一样,脚踏拖鞋穿过村口,来到插满秧苗的稻田里。放眼望去,一片翠绿。

  “长势不错,今年大家的收成应该不错。”作为村里的种养专家,他时刻关注着作物生长情况。

  近年来,南朗街道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政策倾斜、技术支持、资金扶持等有力措施,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归巢”返乡就业创业,为家乡发展注入活力,培育“土专家”,发展“农创客”,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9年前,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的冯建伟回乡种田,在左步村承包了160亩地种植有机水稻。

  种植之初,他就坚持采用机械化种植,买下了一台插秧机,又陆续购置了收割机、翻田机等大型农机。以往,人工插秧一人一天只能插一亩地。现在,3个人使用插秧机一个星期就能插完160亩地。大学生农民引进的高科技,迅速改变了村民的种地习惯,目前,左步村内80%的田地都实现机械化种植。

  回忆起当初返乡创业,冯建伟说是村里的党组织和党员给了他信心和力量。“以前不懂技术,搞种植全凭‘运气’。在支部书记和驻村工作组的鼓励下,我积极参加镇的农技培训,自己也成了一个‘土专家’。”

  另一边,踏入翠亨村兰溪河畔的智能大棚,一股清香的番茄味扑面而来。满眼绿意中,一串串鲜红的番茄半悬空中。

  “试种3月,已经收成两轮,种出来的番茄品质相当好。”大棚负责人阮茵琪介绍,她从英国留学回乡后,于2019年底和父亲阮俊强一道创办了这个数字农业基地。在翠亨村优质水源的基础上,引进荷兰温室种植技术和智能系统,在3个大棚内种植2个品种番茄和8种蔬菜,带领周边村民一起致富。

  在乡土情怀和政策扶持的共同催化下,如今,“海归”青年成了南朗乡村振兴的一股新动力。他们扎根故土,带来勃勃生机。

  “返乡‘归雁’越来越多,有退役军人回乡担任村干部、领办合作社,也有企业家回乡再创业。”南朗党建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上,南朗正活用“党建+”这支笔,高质量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五桂山:高颜值乡村引“金凤凰”入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少不了人才助力。

  1985年出生的廖伟雄于2008年大学毕业后,在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动员下,他回到长命水村。

  1990年出生的廖畅辉,毕业后回到长命水村,从流管办事员干起,2014年进入村委会工作至今。

  现任长命水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邱华海从2008年起,一直扎根长命水村,踏踏实实为村民服务,这一干便是13年。

  回到村子的“双本”人才,结合自身所长,在各自岗位发挥着光和热。

  廖伟雄在秀美村庄、美丽乡村建设中有丰富经验,具体负责自然资源规划、“三线”整治、工会等工作。

  廖畅辉负责村里流动人口管理和消防安全工作。他说,农村工作要靠双脚一步步走、一户户上门,要不怕吃苦肯下功夫。

  作为长命水村的“带头人”,邱华海说,基层工作事无巨细,既考验专业,也讲究耐心。要与群众打成一片,在推心置腹的交流中捕捉民意,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动真情、办实事、解难题。

  乡村有吸引力、有盼头的力证,莫过于年轻人愿意来此安家立业。位于五桂山街道的桂南旗溪村,山环水绕、鸟语花香、风景如画,宛若市外桃园,近年来吸引了四五十名青年创业者、艺术家来村里定居和工作。对他们来说,相比城市,乡村更像是一片可以自由翱翔的广阔天地。

  自从2005年大学毕业后,老家在河南的郝冠辉便致力于生态农业的探索,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生态新农人。2018年初,第一次来到旗溪村后,郝冠辉便认定这里是他理想的乡村模样——安静、环境美、土壤条件好……于是,他开始在旗溪生活农场从事经营工作。“来到这里,我们就是想把旗溪打造成一个生态农业环保乡村,减少农药化肥对土地的污染,出产高品质的生态农产品。”

  “乡村振兴一定要有产业支撑,创造了产业就有了工作岗位,产业振兴了自然就会人才振兴。”市委组织部派驻桂南村的第一书记黄伟顿说,他们正积极探索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从传统农业到加工业再到服务业,形成全产业链条。正在种植的香草就是“一产”,这部分工作最辛苦、附加值最低;“二产”就是对这些香草深加工做成香草茶或天然洗护产品,增加其附加值;“三产”就是通过产业发展吸引人流过来观光旅游,从而带动民宿、咖啡店、面包店等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拉长了产业链。

  目前,旗溪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拥有了更多的活力。每逢周末,一天的游客就超过1000人次。今年端午节期间,桂南马溪、旗溪片区3日共接待游客10581人次。

  “有了产业,有了人,我们整个社区的一、二、三产慢慢就起来了,实际上也渐渐形成了一种集群效应。”在黄伟顿看来,年轻人需要社区生活,需要同行的小伙伴。“在这里,我们每周末会有合唱团、观影会、分享会等自发的活动,大家都能感受到这里的生活很丰富。形成一个效应之后,年轻人就愿意来。”

  ■观察

  让“土专家”“田秀才”在乡村大展身手

  “初中毕业就进了厨房,没想到还能被评为高级工程师。”

  近日,广东省首批乡村工匠烹饪专业类别专业人才高级职称评审结果正式公布,中山共有3人获评乡村工匠正高级工程师,其中2名为资历深厚的“粤菜师傅”。

  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职称评定,是中山市、广东省乃至全国的乡村工匠专业人才首次获评正高级职称,从厨房、从田间走出了带着烟火气的“高级工程师”,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意义。

  在采访中,以初中学历获评正高级工程师的林开胜,反复提到一句话——“这是真正的破格!”

  何为“破格”?破格意味着打破原有规矩的限制,也意味着创新体系机制。乡村振兴需“破格”论人才,破除学历、资历等条框,通过实施职称评价改革,让“土专家”“田秀才”在乡村大展身手,让多层次人才活力在田间尽情迸发。

  在人们过去的观念里,高级工程师往往是讲台上的教授、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跟普罗大众有着相当的距离。而这一次职称评定,从学历水平来看,中山获评乡村工匠正高级职称的3名人员,学历水平涵盖初中、高中、博士;从资历来看,获评对象有从业近40年的行业带头人,也有屡获创新突破的技术大咖。

  这得益于中山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近年来,中山市委组织部统筹市人社、农业农村等部门开展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工作,将“田秀才”“土专家”纳入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设一支能够满足农业农村发展需要的实用人才队伍,激发农业农村专业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这样的创新,充分体现了评审破除“四唯”——学历、资历、论文、奖项的限制,以评价技能技艺掌握程度、农业技术推广、产业带动等方面为重要评价标准,注重农业农村专业人才的技术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活跃在乡村一线的“土专家”“田秀才”等农村实用人才,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而职称是农业农村专业人才建设的“总抓手”“总牵引”。

  职称评价改革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乡村人才体系。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既需要钻研科技管理的院士博士,需要懂生产的“土专家”、懂技术的“田秀才”,需要有号召力的带头人、有行动力的追梦人。

  类似郑耀荣、林开胜的行业带头人,已经在专业领域钻研数十年之久,是最了解乡村这片土地的专家。赋予他们乡村工匠正高级职称,不仅是对于他们专业水平的认可,也将大大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社会认可度,激励他们在乡村振兴领域发挥更大作为。

  对于医学博士赖东升等高学历人才,赋予他们乡村工匠正高级职称,将能够形成一种示范效应,鼓励更多高层次人才扎根乡野,在广阔的乡村天地迸发创业创新活力。

  职称评价改革有利于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今年2月,广东省首批初级、中级乡村工匠工程师获评名单出炉。中山开展乡村工匠职称评定改革的实践,引起热烈社会反响。种花木、做腊味也能评工程师,与人们印象中的职称评定形成了强烈反差。

  创新的人才评定机制很快引起全国关注。5月10日,央视焦点访谈聚焦中山横栏镇的“花卉种植工程师”,以点带面展现广东省完善的乡村工匠专业人才职称评定体系。

  现在,广东省首批获评正高级职称的乡村工匠名单出炉,这对于全国来说,具有一定的先行先试的意义,将进一步推动乡村技能型人才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职称评价改革有利于树立导向,培育尊重乡村人才的社会风潮,打造乡村引才、爱才、育才的良好环境。通过积极推动农村人才评价机制变革,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才能广纳天下英才,让经验丰富的实践型人才、学识渊博的知识型人才扎根乡野,安心发展,共同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现代“富春山居图”。


原文链接:https://www.gdzz.gov.cn/rcgz/gzdt/content/post_1665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治网 lz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