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廉政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专题专栏 > 正文

沙洲:曾经的模样

发布时间:2022-09-03 来源: 七一网 作者:佚名

  

  

  五岭腹地,湘水源头。

  在古桂阳通往郴州州府的古驿道旁,有个百十来户人家三百多口人的村子,叫沙洲村。村民大部分姓朱,祖上是明末清初从县城边的外沙迁来,因娶的媳妇多是岭秀瑶族阿妹,后人多有瑶族血统。

  现在的沙洲,生机盎然。本文追忆的,是曾经的沙洲旧貌。

  发源于五岭山脊的两条支流,姜盈水和岭秀水在这汇合而成秀水,冲积成一个大沙洲。村子因洲得名。虽说在驿道旁,但因隔了河,显得偏僻。

  进出村子都须过河。桥是木头搭的,支架为桥墩,上架桥板。一遇洪水常常冲走桥板,冲倒桥墩,屡毁屡修。

  秀水在村前拐了个大塆。水塆处,冲积扇平地上,历代先民垦殖而就优质水稻田,约百余亩,是村民的粮仓。村后的后龙山上,古树保护良好。樟梓楠椆,还有几人才能合抱的枫香、槠树等郁郁葱葱。牛羊等动物进到里面,看不到影子。旱地也在后山,种些红薯、土豆、高粱、玉米等农作物。菜地也在这一块,种些白菜、萝卜、辣椒、茄子、豆角之类。

  村庄紧靠后山,坐东朝西。房子多是江南徽派建筑风格。以祠堂为中心左右分列。前排,有青砖黛瓦马头墙的正栋房,一厅两厢两层建筑。那是村中大户人家的房子。普通农户的房子则多在村边村后,泥坯子干打垒墙。还有穷人的房子,多是茅草房、杂房。

  农家吃得很简单。一日三餐,早上要劳动后再用餐。主食是稻米。在农忙季节才有饱饭吃,平时,半稀半干,米饭里还要掺合新鲜红薯或干红薯丝、豆类。四时菜蔬,菜园自种自收,品种还算丰富,瓜果飘香。粮食不足时,南瓜等也充粮。荤腥是奢侈品。家家户户养猪,从猪仔到出栏,一年多时间。猪肉大多卖钱,留下一点腌制或烟熏成腊肉,是一年的肉食。穷人家一年难吃几次肉。鸡、鸭、鹅的养殖较普遍,都是散养,吃残菜或糠秕。鸡蛋用来换油盐钱,贵客稀客来才宰鸡杀鸭。村前有池塘,养些青、草、鲢、鳙等家鱼,年底干塘,各家分点。也有到门前小河或后山溪沟里捞鱼的,收获些野生的黄鳝、泥鳅、小鲫鱼、田螺、虾蟹等等。也有在稻田里养鲤鱼的习惯,鱼吃禾花长大,口味纯正,煎好或晒干,也用以待客或过年食用。调味品只有盐、辣椒灰、豆豉以及姜、葱、蒜、芹等。盐很珍贵,是从广东乐昌那边翻山越岭挑回来的,无论贫富,吃得很淡。油,是自家熬的猪板油或打榨的茶油、菜籽油。烧的是后山砍来的柴火。依依墟里烟,农家标配风景。

  炊具,煮饭用鼎罐,蒸饭用木甑,煮菜是小铁锅,配有木锅盖和长柄锅铲。另有一只大铁锅,用来烧水,蒸木甑饭、焖红薯芋头、做豆腐等。炆猪潲另用大汤鼎。

  村民没养成喝茶的习惯,也许因为穷,解渴喝米汤或凉水。富裕人家有开水瓶,客气点的,放勺白糖。多数人家直接用瓢舀冷水喝。

  村民穿的多是家织布。只有乡绅才有绫罗绸缎穿。不过,也只有大时大节或重大喜庆时才穿。农家儿女多是粗厚短褐夹袄长裤,都是补丁加补丁。夏天,多是光着膀子下地做田做士。干活穿草鞋,冬天才穿布鞋。少数有棉袄棉鞋。

  盛放东西用大小不一的粗陶瓦瓮。还有板箱、谷箩、米箩以及各种高柜矮柜。家家有仓廒,用来装谷物。仓廒的亏盈,牵动着一家的温饱和忧乐。

  常用的农具有犁耙锄镰各种刀,还有蓑衣、斗篷、簸箕、米筛、鸡鸭笼、潲桶、水桶、竹篮、米筛、扁担、桌椅板凳等生产生活用具。耕牛是贵重资产。通常几户人家共养一头。只有大户人家才有几头牛,雇人放养。

  农民的劳作也分忙闲季。春耕开始,农民就进入忙季。育秧插秧,中耕除草,施肥杀虫撒石灰,忙得不亦乐乎。到双抢进入最高潮。抢种抢收,全家出动,家无闲人。老人在家看孩子还要煮饭甚至送饭送水到田间,翻晒收仓,全是重活苦活。冬日长闲,有手艺的出门做木工,修补水车风车,为婚庆人家打家具。石匠则打砻,堑磨,篾匠编蓑衣斗笠织箩织篷。冬至节,则酿酒晒冬粉,抖糍粑等。即使闲季,也无闲人。

  村子里,有多条青石板巷,纵横交错,连接每个角落。早上,挑水的,喂猪的,上茅厕的,出门干农活的,以及鸡鸭猫狗,脚步杂沓,在巷子里来往穿梭。巷子脏了,一场大雨后又光洁如新。夏日,巷子里轻风吹拂,凉爽宜人。小孩在此玩耍,下棋、跳绳、踢鸡毛毽子等,笑语声喧。入夜,家家户户把竹椅板凳搬到巷子,或吃饭,或歇凉,或摇着蒲扇谈古论今。

  祠堂前,是块禾堂坪。初夏,晒麦子,麦秆堆成山。接着又晒黄豆、高粱、莜麦、花生……割早晚稻后,禾堂坪最忙碌。稻谷将禾堂坪晒满,全是金灿灿沉甸甸的收获。

  禾堂坪大多数时候是空闲的。这就成了孩子们游戏的好地方。老鹰抓小鸡、打陀螺、跳绳滚铁环等,都在这。偶尔也在这放露天电影,宽大的银幕挂在农屋的墙上,禾堂上摆满了长凳短凳,四里八乡人赶来观看,或坐或站,喜气盈盈,像过大节。

  一条水圳,从上游陂坝引水而来,从村前缓缓流过,清澈见底。一条石板路从这向外延伸,穿过田垌直到河边。过了桥接上驿道,可达司背街。再远,通州达府。

  沙洲村,这个湘南山区的普通村庄,兴衰轮替,是中国乡村变迁的一个缩影。这里,深藏着一幅幅古老民族民俗风情画面,也沉淀了历代村民的苦难及欢愉。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undefined


原文链接:https://www.12371.gov.cn/Item/610632.aspx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治网 lz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