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廉政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高层动态 > 正文

新征程 新思想 新篇章丨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发布时间:2022-08-31 来源: 河北省纪委监委网站 作者:佚名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铸就了新时代的新辉煌。图为8月21日航拍十淅高速丹江口水库特大桥合龙施工现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党的百年奋斗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正是这“两个结合”的历史选择和实践探索,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检验和彰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成就

  百年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两个结合”中充分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以“中国化”和“化中国”并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在四个历史时期取得了一系列伟大历史成就。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结合”的初步探索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引领中华民族真正站起来。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之所以传入中国后能够得到中国人民的理解和认同,转变为彻底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物质力量,归根结底在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立足中华文化的精神土壤、依托中国社会的发展实践、满足中国人民的迫切需要、指明中华民族的前进方向。这样的历史选择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是在经过了多次挫折甚至付出巨大牺牲的艰辛探索过程中完成的。毛泽东指出要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必须用了去射中国革命之的”,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环境和特点等充分结合。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两个结合”的历史求索中,实现了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拓展,为党和人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在此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最大实际就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基于对中国具体实际的深刻把握,党的八大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形势,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并以主要矛盾的判断推进了主要任务的历史发展进程。毛泽东提出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等重要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方面留下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两个结合”的深入拓展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破除思想僵化、迷信盛行的本本主义,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在求索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两个结合”的凝练升华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东升西降”的世界百年变局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新的历史实际出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两个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文化血脉”和“精神命脉”,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稳步推进提供了最充分的思想支撑,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奠定了最坚实的理论基础。

  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意义

  在“两个结合”深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续写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篇章,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图景,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中华民族复兴史、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史与世界历史中焕发着重要历史意义。

  坚持“两个结合”,朝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断奋进,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两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保持与时俱进品质,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和精神追求深入契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提出新的目标追求。在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历史使命是不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改革开放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两个结合”,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方向。

  坚持“两个结合”,使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标注了新内涵。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深刻地改变了全世界工人阶级的前途命运,影响了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格局,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苏东剧变之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始终保持坚强战略定力,坚持“两个结合”,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性突破,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创了人类文明崭新形态,展现了中华文明独特的价值意蕴,标注人类文明的新高度,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重新焕发出耀眼的时代光芒与深邃的理论魅力,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

  坚持“两个结合”,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提升中国学术与中国话语的世界影响,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拓展了新空间。构建个体与共同体和谐共处、彼此共生的理想社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终极价值关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精神追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然要求正确处理中国与世界这个最大共同体的彼此关系。进入21世纪之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弊病日益凸显,整个人类社会面临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等诸多全球性挑战。在此背景下,我们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以超越西方文明传统的新理念和新方式防范风险、化解危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表明,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更不等于资本主义化。新时代中国的伟大历史实践,正在为人类文明的前进和发展,贡献着中国方案,提供着中国智慧。

  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要求

  “两个结合”科学概括了党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历史经验,蕴含着深邃的历史规律。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立足于这一科学论断的内在要求,在遵循理论规律基础上推动理论发展。

  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的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推动历史发展、进行重大历史选择时的科学指南。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长期执政的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的领导,彰显本质特征和发挥最大优势,关键在于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始终坚持、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含糊和动摇的重大原则。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程来看,维护党中央权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的根本保证。

  必须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演进过程和发展规律,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演进过程和发展规律蕴含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体现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中。站在现今时代回顾和理解历史、思考和把握思想史的内在逻辑,有助于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方向与基本趋势。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准确把握时代新特征、科学应对时代新挑战,以高度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必须深刻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发展中聚焦社会主要矛盾与中心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发展,是以中国社会的实际发展与时代变化的基本情况为立足点。只有深耕现实的沃土,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常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一是要全面研判世界所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二是要充分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与我国基本国情的变与不变;三是要深刻认识我们党所面临的各类考验与危险,聚焦我们党面临的严峻挑战等,以此在实践中准确把握中心任务。

  必须深刻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既是同中国具体社会现实相结合的过程,也是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发展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哺育,表现为以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治国方略等思想内容,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宝贵的历史经验;还要求必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理论表达形式,以此实现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特征。在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与精神气质的基础上,必须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深入推进“转化”与“发展”,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重塑文化风骨与焕发历史精神。

  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时代发展与实践变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立足于新时代、新实践、新要求,在面向未来中开辟理论新境界。

  在深刻把握“两个确立”中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实践得出的重大历史结论,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只有深刻把握“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才能确保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沿着正确方向,确保党的指导思想迸发出强大的指导威力。

  在“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当前中国社会正经历的历史性转变过程,突出表现为“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即朝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进程。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实际问题,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发展的基本前提与现实方向。统筹把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方向。

  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都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离不开对红色基因的传承。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信仰密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与建设时代的继承和延续,是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力量源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红色基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辩证统一,集中体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产物。必须坚持“两个传承”,在实现红色基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交融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张占斌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本文刊登于《中国纪检监察报》2022年8月25日理论周刊第5版】

  


原文链接:http://www.hebcdi.gov.cn/2022-08/25/content_8858327.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治网 lz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