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父十子七登科 十世尚书传忠廉
“不惟厚禄万钟为贵,而以节义为贵;不以黄金为富,而以经术为富。一身立政,民有可德之惠;一家积善,史有可录之功……累世以德行忠义相承,恺悌为政。”这是滕氏祖先留下的祖训,至今已在杨塘下村流传了六百余年。
金华市婺城区琅琊镇杨塘下村是唐代尚书滕珦后裔的居住地,自唐代至南宋末的五百多年间,滕珦公后裔在外为官者甚多,仅有确切名字、世系的县令以上官宦就有297人。连续十余世都有担任朝廷尚书、侍郎、御史等显赫官员,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官宦无一人有劣迹,世世代代都传承着一份清廉、勤政、爱国、爱民的忠贞节气,谱写了“一父十子七登科”“十世尚书传忠廉”的辉煌篇章。这和整个宗族传承和发扬滕氏优秀的家风家训密不可分。
滕珦(754年—840年),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天性聪明,学问渊深,凡百家末艺无不参究。唐建中元年(780)进士,所试进贤冠赋《释奠日国学听雅颂》诗,为世传诵。历官四门博士、歙州绩溪令、凤翔少尹、太常博士、礼部侍郎、太子右庶子正议大夫。唐太和二年(828),致仕还乡,诏赐新第于白沙溪口(今婺城区杨塘下)。开成五年(840)卒,赠户部尚书,左仆射,赐金紫。
步入杨塘下村,村口一座古色古香的牌楼便跃入眼帘,牌楼两侧刻有“三千载治善谱东南西北中,六百年种德系仁义礼智信”、“九峰护杨塘荫千载珦公贵胄,白溪依古村传一脉礼义世家”的楹联。在明清时期,杨塘下村曾有18座厅堂,“明礼重学”、“耕读传家”的古训、匾额曾高悬厅堂,随处可见。
据村中保存的《南阳滕氏宗谱》记载:唐太和二年(828年),滕珦时年七十五岁,请半俸乞休致仕(离休),文宗诏赐新第“白沙溪口”。
中唐时期,礼部尚书滕珦奉旨落户白沙溪口,成为杨塘下滕氏始祖,也是白沙滕氏始祖。
“春风秋月携歌酒,八十年来玩物华。已见曾孙骑竹马,犹听侍女唱梅花。入乡不杖归时健,出郭乘轺到处夸。儿著绣衣身衣锦,东阳门户胜滕家。”这首《送滕庶子致仕归婺州》是滕珦致仕时,好友白居易作诗相送,后被收入唐诗宋词中。
滕珦到了新居地白沙溪口后,向当地政府申请整治白沙溪的资金,自己不仅拿出所有退休金,还指令儿孙出钱出力,动员乡民治理和维护白沙溪的三十六堰。
“朝廷有贤奸之别,如为臣不忠,贪酷虐民者不书。”在南阳滕氏宗谱中明确写明,为官不忠于国家,不善待百姓的族人,一律不写入家谱。足以见对滕氏后代的要求之严。
据记载滕珦的三个儿子滕遂、滕迈、滕邈连中进士及第,既是诗才,又是名臣,青史有载。可谓“父子四进士,儿孙满船官。”特别是滕珦、滕迈父子二人,名望更甚。不仅朝廷恩赐,又因文风极佳,好结友朋。
除此之外,治州井然、有汉叔遗风的滕遂,秉性耿直、执法坚刚的滕中正,励精图治、为民父母的滕元晏,与范仲淹一起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滕子京,爱民如子、威行边关的滕甫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朝罢归来昼锦荣,登科记上弟先兄。”著名文学家刘禹锡曾赋诗对此予以形象概括。白居易、范仲淹、苏轼、朱熹等唐宋名家都曾以诗、记、志等形式对其中果敢人物予以题赞、记述,《新唐书》、《唐会要》、《宋史》及金华府志、兰溪县志、汤溪县志、东阳县志等均有记述。
滕氏家族作为一支历史悠久且至今仍十分壮大的宗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具滕氏特色的家族文化传播体系,且滕氏家族最重视“德行忠义恺悌为政”的传承,从而营造了优良的家风,引领着滕氏后人世代崇廉向善。
(金华市纪委市监委)
上一篇:分水王氏——书香延绵清廉风
下一篇:傲骨相传孝悌忠信
- 盘锦市盘山县人民法院以不...23-12-15
- 致中共泗洪县委杨云峰书记...22-06-17
- 邹福君带人来政讯通-全国...21-11-12
- 兴义市教育局滥用职权,违...24-06-04
- 致河源市人民政府李勇平市...23-11-03
- 邹福君,自称中国雷锋报~...21-11-10
- 致广东省人民政府王伟中省...23-11-03
- 《〈实践论〉〈矛盾论〉精...21-08-21
- 邹福君,自称中国影响力人...21-11-09
- 赵乐际对葡萄牙进行正式友...24-11-25
- 乌兰牧骑,永远在路上24-11-24
- 番禺检察:“邻里检察”把...24-11-24
- 淬炼本领铸警魂 规范履职...24-11-24
- 赤坎检察:80余万元环保...24-11-24
- 全省检察机关荣获6项奖项24-11-24
- 利剑护蕾|在现场!这样普...24-11-24
- 检察日报:打官司走不通,...24-11-24
- 进一步打响北疆文化品牌 ...24-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