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源流丨度之往事 验之来事
中国古人说:“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
——4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刘同华报道“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这句话出自《鬼谷子·决篇》,顾名思义就是讨论决策的篇章。这句话的意思是,认真研究以往的事,细心预判未来的事,同时参考日常的事,如果经综合研判可行,就作出决断。
《鬼谷子》一书内容丰富,是非常注重行动的实践哲学,讲究顺应时势,一直为历代政治家、军事家所重视。该书又名《捭阖策》,是战国时期“谋圣”鬼谷子的重要著作。鬼谷子,战国时期的传奇人物,精通百家学说。著名的纵横家张仪、苏秦就是他的学生,《史记》说他们“习之于鬼谷先生”。
重视借鉴历史,一直是我们的文化传统,成为中华民族道德、文化及国运、族脉所系之本。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几千年不间断历史记录的国家,从甲骨文、金文、《尚书》《左传》、司马迁的《史记》,再到历朝历代重视修史,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我们的文化传统有着明确的“经世致用”思想,“经世致用,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它远溯于春秋之末,成熟于明清时期,贯穿于史学发展的始终。”
因此,后人在为人、立世、施政、治国时都可以“度之往事”,因为我们有着丰富的历史可资学习借鉴。正如唐代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所说的撰史宗旨:“征诸人事,将施有政。”
西汉贾谊写过著名的《过秦论》,这篇文章就是从各个方面分析秦朝的过失,总结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西汉建章立制、治国理政的借鉴,是一篇见解深刻、富有感染力的政论文章。在文章结尾,贾谊明确提出:“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我们的文化传统重视历史,同样也注重研究未来,早在《礼记》中就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淮南子》中讲了塞翁失马的故事,并不是塞翁能掐会算,而是塞翁在对现实观察的基础上养成了研判未来的思维习惯。北宋名臣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带着他改嫁朱文瀚。朱文瀚的几个孩子在生活上有些挥霍过度,范仲淹劝他们也不听。范仲淹尽管年幼,却能安贫乐道,因为家里条件艰苦,他就借居在寺庙读书,苦心研读《易经》《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典籍和诗词歌赋。生活上,范仲淹就把从家中带来的小米一次煮上一锅,待冷却后划上一个十字,拌上咸菜末,一次只吃一块,即“划粥断齑”。朱文瀚知道后,就预判此子将来定是栋梁之材。果然,范仲淹不负众望,成为名满天下的政治家、文学家,黄庭坚评价他为“当时文武第一人”。
“验之来事”,其实就是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这是为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方法论。做事情能够有长远规划和预先判断,这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特质,也是中国人民干事创业的秉性。我们不为风吹草动所迷惑,也不为一时得失而摇摆。
前文所述“经世致用”,虽然是由明清易代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明确提出,但是在中华文化中一直是居于主流的经脉,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的作风密切结合,则天下无不可为之事。
总而言之,我们的一切工作还要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既“度之往事”,又“验之来事”。这一“来”一“往”的落脚点就是以史明志,认清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增强历史自觉,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
- 盘锦市盘山县人民法院以不...23-12-15
- 致中共泗洪县委杨云峰书记...22-06-17
- 邹福君带人来政讯通-全国...21-11-12
- 兴义市教育局滥用职权,违...24-06-04
- 致河源市人民政府李勇平市...23-11-03
- 邹福君,自称中国雷锋报~...21-11-10
- 致广东省人民政府王伟中省...23-11-03
- 《〈实践论〉〈矛盾论〉精...21-08-21
- 邹福君,自称中国影响力人...21-11-09
- 赵乐际对葡萄牙进行正式友...24-11-25
- 乌兰牧骑,永远在路上24-11-24
- 番禺检察:“邻里检察”把...24-11-24
- 淬炼本领铸警魂 规范履职...24-11-24
- 赤坎检察:80余万元环保...24-11-24
- 全省检察机关荣获6项奖项24-11-24
- 利剑护蕾|在现场!这样普...24-11-24
- 检察日报:打官司走不通,...24-11-24
- 进一步打响北疆文化品牌 ...24-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