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廉政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视野 > 正文

聚焦与传承:用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涵养时代新人

发布时间:2022-07-14 来源: 辽沈智慧党建云平台 作者:佚名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保护红色资源,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红色基因是革命精神的传承,决定着红色文化发展方向。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百年艰苦奋斗征程中积淀的宝贵财富,特别是地方红色文化是落实高校育人的“活教材”。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深入阐释辽宁“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辽宁省教育厅印发《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施方案》,阐释辽宁“六地”内涵和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辽宁红色文化资源重要作用,打造具有辽宁特色的思政课。讲好辽宁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亮”起来、“活”起来、“热”起来,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史育人,用好“六地”红色资源精神财富

  回望来时路,百年党史激励人心,创造伟大胜利荣光;奋进新征程,更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提出要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更好运用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更加坚定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发展新局。在百年党史奋进征程中,辽宁始终与党的伟大事业同频共振,与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紧紧相连,积淀了一大批有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六地”是辽宁红色历史、红色故事、红色精神等红色文化资源的集中凝练,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对高校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滋养具有重大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寄予的殷切期望,“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劳模精神等伟大精神,其红色根基都在辽宁。这些红色精神虽然跨越百年时空,却历久弥新,红色基因已深深地融入辽宁人民的精神血脉,为高校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以情育人,激发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情感共鸣

  “六地”是辽宁红色文化的缩影,从历史维度对辽宁红色资源进行生动再现,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尤其是在高校青年学生中引发了热烈情感共鸣。在这片哺育辽沈人民的黑土地上,发生过很多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英雄楷模。“六地”中的每一地,都是百年党史中红色辽宁的闪光点,震撼人的心灵。利用情感上的共鸣,增强每一个辽宁人特别是高校青年学生在思想上的认同感,进而促进其行为上的向心力与持久力,是新时代红色文化滋养学生的重要方式。

  “六地”红色文化中,雷锋精神是最广为流传并易于行的精神。雷锋精神鲜活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特质,映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属性,是时代的产物。新时代高校青年学生,要把雷锋精神融入学习、生活、工作的全过程,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以雷锋精神所展现的“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以行育人,把握“六地”红色资源的实践属性

  “六地”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具有较强的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对于高校来说,要把辽宁“六地”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的实践抓手,用好辽宁红色资源,讲好辽宁红色故事,全方位展示辽宁红色文化的魅力,多维度呈现辽宁的红色印记,助力振兴发展。

  把握“六地”红色资源的实践属性,利用好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一是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理直气壮地用好辽宁红色资源。二是充分挖掘辽宁“六地”红色资源中的伟大精神,特别是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一系列伟大精神,组织实地调研学习,溯源精神血脉,体现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三是聚焦文化强省建设,从文化向度深入阐释“六地”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用辽宁“六地”红色资源鼓舞人、激励人、感染人,打造具有辽宁文化特色的红色亮丽名片。四是充分发挥辽宁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开创辽宁教育事业新局面,积极构建“大思政”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文化自信,弘扬“六地”红色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战略要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认识过程,是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红色文化正是发展中传承下来的优秀中华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新时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中,如何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深入挖掘革命建设中的优秀中国精神与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如何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合理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增进红色文化自信,是一个新课题。

  坚持立德树人,发挥“六地”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百年党史既是一部伟大的实践史,也是一部生动的文化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辽宁“六地”记录了百年党史中发生在辽沈大地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对高校青年学生价值塑造、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落实具有重大意义。

  发挥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要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统一原则,把“六地”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推进“三全育人”“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辽宁“六地”红色资源中充分挖掘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等德育教育要素,采用讲党史、唱红歌、诵经典以及现场观摩、实践教学等方式,扎实推进高校青年学生德育教育。要让辽宁红色文化在高校青年学生中入脑、入心、入行,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投身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生动实践,以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教育锻造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坚持守正创新,运用“六地”红色文化推动高校育人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辽宁是共和国工业奠基地,诞生了新中国工业史上的1000多个“第一”。新中国成立之初,辽宁人用“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铮铮誓言和不懈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奠定了共和国工业发展的根基。在辽宁老工业基地激情似火的青春岁月,涌现出一大批闻名遐迩的全国劳动模范,包括孟泰、尉凤英、王崇伦等,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如今,由沈阳铸造厂改造扩建而来的中国工业博物馆,气势磅礴地矗立在铁西区。在这里,依然能够感受到“重工业摇篮”的气息,领略到国之重器的重担,品味到积淀百年的工业文明。一台台看似陈旧的机器、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照片,是连接着情愫与精神、文明与历史的红线,鲜活呈现辽宁工业发展的轨迹,展现着共和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工业的精神坐标。

  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共荣共生。大学文化在引领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要从城市文化中汲取滋养。当前,辽宁正处于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突破的关键期,辽宁高校也应传承红色文化,不断从辽宁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构建支撑辽宁振兴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科生态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体系,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科技支撑和文化引领。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必须要用好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深入阐释辽宁“六地”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重温红色历史、宣讲红色故事,夯实青年学生理想信念之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要始终把“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深深地融入辽宁人民精神血脉,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用红色文化涵养时代新人、激发青年的使命担当。

  (作者:东北大学副校长、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孙雷,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乔滟扬、刘盼盼)


原文链接:https://www.lndj.gov.cn/portaluploads/html//site-4/info/4251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治网 lz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