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廉政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视野 > 正文

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

发布时间:2022-06-24 来源: 陕西党建网 作者:佚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近年来,我国网络购物、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走在了世界前列。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深入发展的核心引擎。随着信息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交汇融合,互联网快速普及,全球数据呈现爆发增长、海量集聚的特点,蕴藏着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这为我们发挥好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的作用、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每一次社会经济形态变革,都伴随新的生产要素出现,并带动社会生产力跃升。在农业社会,土地和劳动是基本生产要素。进入工业社会,资本、管理、技术、知识等成为主要生产要素,极大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进入信息社会,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和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国家治理模式等产生重要影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增列“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反映了随着经济活动数字化转型加快,数据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日益凸显。在数据要素的推动下,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成为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创新的重要策源地。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8%。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数字经济在支持抗击疫情、复工复产、保障居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据带来新的发展动能。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对生产方式变革具有重大影响。比如,以数据为关键要素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能够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充分利用海量数据要素,大力发展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等,能够为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将数据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能够提升其他生产要素的匹配效率、激发其他生产要素的创新活力,进而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益,推动国民经济质量和水平实现整体跃升;等等。我们要适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切实用好数据要素,发掘数据资源支撑创新的潜力,协同推进技术、模式、业态和制度创新。

  数据蕴含新的竞争优势。当今时代,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世界主要国家都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竞相制定发展战略、出台鼓励政策,采取各种举措打造新优势。我国是人口大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互联网用户规模庞大,拥有海量数据资源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发掘和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有利于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

  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去。为此,需要大力推进数据资源化、要素化、市场化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确保数据资源优化配置到生产实践中。一是强化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支持市场主体依法合规开展数据采集,提升数据资源处理能力,培育壮大数据服务产业。推动数据资源标准体系建设,加快推动各领域通信协议兼容统一,打破技术和协议壁垒,努力实现互通互操作。推动基础公共数据安全有序开放,提升公共数据开放水平,释放数据红利。二是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加快构建数据要素市场规则,培育市场主体、完善治理体系,促进数据要素市场流通。探索数据资产定价机制,推动形成数据资产目录,逐步完善数据定价体系。规范数据交易管理,培育发展数据交易平台,提升数据交易效率。加强数据安全监管,营造安全有序的市场环境。三是创新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机制。适应不同类型数据特点,以实际应用需求为导向,探索建立多样化的数据开发利用机制。鼓励市场力量挖掘商业数据价值,推动数据价值产品化、服务化,大力发展专业化、个性化数据服务,促进数据、技术、场景深度融合,满足各领域数据需求。通过数据开放、特许开发、授权应用等方式,推进政务数据、公共数据依法、有序、规范加工利用。结合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城市数据融合及产业生态培育,提升城市数据运营和开发利用水平。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魏捷


原文链接:http://www.sx-dj.gov.cn/a/dkll/20220623/7024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治网 lz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