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廉政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廉政文化 > 正文

天人合一 开发万物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发布时间:2021-04-02 来源: 作者: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

  近日,《典籍里的中国》第二期与观众再续“经典之约”,聚焦中国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节目中,相隔300余年的袁隆平与宋应星透过一粒种子,找到了属于科学家的共同梦想:求真务实、造福人民,也让观众看到中国古代的伟大创造除了“四大发明”,还有取之不尽的丰富宝藏。

  一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对于江西奉新的宋家而言,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

  这一年乡试刚发榜,奉新县衙就快马传来捷报:全省一万多名考生中,29岁的宋应星排名第三,其兄宋应昇排名第六。

  整个奉新县只有宋家兄弟俩中举,又名列前茅。很快,他们成了励志典型,一时声名大振,人称“奉新二宋”,名副其实地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宋应星自幼就机敏过人,传闻他有过目不忘之才。幼年时,宋应星和宋应昇在家中叔父所办的私塾中学习。私塾规定,每天早上需背诵生文七篇。一日宋应星起床迟到,到私塾时宋应昇已将七篇生文背熟。等老师责问他时,宋应星琅琅成诵。老师惊讶地问他是如何做到的,宋应星跪着说:“兄长背文时,我正好醒了,只听了一遍就全记住了。”

  宋应星年长后,已对经史子集颇为精通。除了儒家经典,他也喜欢涉猎天文地理、农业工艺等专业的书籍,培养了对科学、技术、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兴趣,被族人评价为“才大而学博”。公元1603年,江西巡抚夏良心在南昌府刊刻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第一次看完《本草纲目》时,宋应星的内心无比震撼,后来他在写作过程中,多次引用到其中内容。

  然而,直到公元1630年,距当年乡试成名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五年,宋氏兄弟经历了六次科举,依然与功名无缘。

  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也让宋应星开始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碰巧第二年哥哥宋应昇被吏部选派为桐乡县令,也算圆了父亲的期望,于是宋应星便绝了科举应试的心思,安心在家耕读为乐。

  四年后,经吏部铨选,宋应星出任袁州府分宜县县学的教谕。这是一份年俸只有36石米的文职教官,他一干就是四年。不过也正是这份勉强糊口的差事,让他无需终日为生计奔波,能抽出一些精力投入到兴趣上来。

  宋应星兴趣十分广泛,喜欢交朋友,关心万事万物。十几年间每每赴京师会试,路上便要近半年。这六次水陆兼具、长途跋涉的赶考,沿途经过江西、湖北、安徽、江苏等省的许多地方,可以称作当时的精品旅游线路。然而宋应星不是沉湎山水的纨绔子弟,他关注国计民生:“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以见见闻闻。”意思是说,来去行程数万里,没有什么事情和物件是我不想知道的。

  一路上,宋应星走访南方水田、北方旱地,实地考察生产现场、手工作坊,眼观、耳听、口问、笔录,随时随地将所见所闻记录并描绘出来。每次落第归来,行囊中都装满了笔记,可以说,他的六次会试之旅,也是六次科学考察之旅。

  而他在奉新乡居的日子里,更是走遍了田野和村镇,遍访打谷场和手工作坊的各类匠人和艺人,以及店铺、窑厂、工地,等等。他虽失去了官场显赫的身份和地位,得到的却是大量的、充裕的时间去读书与实践。

  落榜不落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问万件事,拜万人师,使宋应星掌握和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视野开阔,阅历丰富,思想深入。他用数年时间写成了《天工开物》,在对古代各项生产技术的系统总结中,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

  二

  《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书中梳理了一百三十多种生产技术和工具。

  《天工开物》之名,来源于两部典籍。天工,出自《尚书》:“天工,人其代之”。天工是自然的能量,自然的职责。开物,出自《易经》:“开物成务”,开发万物,成就万物。“天工开物”即人要利用自然,用才智、技术,开发出万事万物。

  四个字中,人与自然相协调,人力与自然力相配合,这是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天工开物的思想精髓,是中国人自古传承的技术观。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十八篇。每篇的命名,都源自从古书中找出的切合内容的语句。如《乃粒》取自《尚书·益稷》中的“烝民乃粒,万邦作乂”,意思是有了饭吃,百姓就安定下来了,国家就得到了治理;《陶埏》取自《荀子·性恶》中“夫陶人埏埴而生瓦……辟则陶埏而生之也”,意思是糅合黏土烧成陶器。

  从内容看,全书以《乃粒》开篇、以《珠玉》结篇,体现了“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内在理念。具体说来,上卷主要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等非金属矿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卷记述金属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书中所述内容都经宋应星筛选,谈到某一产品的制造时,往往以生产该产品技术最发达的地区为讨论对象,如江西景德镇陶瓷、闽广的蔗糖、浙江嘉兴与湖州的养蚕、江西的水稻、苏州和杭州的丝织、福建和江西的纸、遵化与佛山的冶铁、云南的炼铜、德州的制墨、两淮盐场的海盐等,使得所述生产技术多为当时先进的技术。可以说,放眼祖国各地,十七世纪广阔神州一幅幅壮观的工农业生产景象,尽观于《天工开物》中。

  书中所附123张配图,细节栩栩如生。一共出现了二百七十多名劳动人民的形象:有耕耘田地的农民,有织制彩锦的工匠,有航行江海的船夫,还有演习和作战中的士兵。用这么多的画面来表现劳动生产和劳动者,以至于我们现在看到这些图,仿佛就能真的明白当时工艺达到什么水准。

  1840年,法国汉学家儒莲将《天工开物·杀青》篇译成法文,提到中国用树皮、竹草和各种混合原料制浆造纸,引起法、英、德等国实业家高度重视。在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名篇《幻灭》中,就描述了主人公大卫·赛夏在中国造纸术启发下试图改变造纸原料的故事。文中赛夏说:“由于原料关系,中国纸一开始就胜过我们的纸。葛罗齐埃神甫藏着一部专讲造纸技术的中国书,附有不少图解,说明全部制造过程;他给我们看纸坊里堆着的大批竹竿,图画得很细。”

  巴尔扎克写下的,正是对欧洲人在《天工开物》中寻找新造纸原料的生动描述。

  三

  千百年来,中国历代科学家一直在延续和传承一个中华民族共同的科学梦想,那就是发展科学,利益民生,造福人类,促进文明。

  宋应星所生活的时期,是明朝后期国势衰微、岌岌可危之时。振兴国家,成为每个士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可以说,《天工开物》除了是一本科技著作,亦能体现宋应星的救世思想。

  《天工开物》的序言中,宋应星开宗明义地写道:

  “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出于关心国计民生,出于重视社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的应用技术,这是一部为民间为社会写的书。宋应星把这部书献给识字的农民、工人和工商业者,帮助他们获得技术知识和经济效益。

  在书中,宋应星指出,只有依靠生产才能增加财富。许多人的眼里唯有白银是财,而不知财富是人们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条件,通过劳动而创造出来的。他说,今天所缺少的,是田里的五谷、山里的木材、村边的桑树、池塘里的鱼,等等。只有物资富足了,财源才能充实,贸易才有货源。

  他重视商品经济,曾以食盐为例,指出盐为人们食用必需品,盐税为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所以食盐的产销有关国计民生。天启年间,政府大增其税,使许多盐商纷纷破产,结果是盐税的来源也大大缩小了。他从中得出“商贫于政乱”的结论,主张改革盐政,反对政府在税收上采取竭泽而渔的办法。

  此外,在《天工开物》里,他以一整篇《佳兵》来讨论军事,涉及弓箭、弩等冷兵器及火药、火器的制作技术,包括火炮、地雷、鸟铳和万人敌(一种旋转型火箭弹)等。他希望这些内容能被明朝执政者看见,用以护卫家国,这反映了一个科学家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

  后来宋应星的友人、时任真定府晋州知州的陈弘绪,率领晋州军民击退敌军的围攻,靠的就是书中介绍的火器“万人敌”。理论知识投入实践,并转化为战斗力,何其快也,何其有效。

  在写作《天工开物》时,宋应星生活窘迫。用他的话来说:“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乏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随其孤陋见闻,藏诸方寸而写之,岂有当哉?”没有钱购买参考资料,没有条件邀集同道中人集思广益,只能如此这般了,能不伤心吗?

  没有印刷机的年代,印书是一件烧钱的事。《天工开物》面向的人群,主要是下层劳动人民;其所解决的问题,也是劳动人民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具体技术问题。而劳动人民文化修养有限,对书的需求也有限。缺少消费群体,也就意味着无利可图,书商们自然不会掏银子给他刊刻印行。

  然而,这个贫穷的书生,明知道自己的心血之作别人未必买账,却仍一意孤行。

  没有投资人和出版商赞助,他就打算自己印。省吃俭用攒的钱不够,他就向当县令的大哥和好友涂绍煃求助。可以说,宋应星能克服种种困难完成这部科技著作并付诸出版,完全是以超乎寻常的信念作为支撑的。

  第一本书印出来后,宋应星双眼含泪。半生辛苦终未白费,他在《谈天》一文中写道:“所愿此简流传后世,敢求知己于目下哉。”

  他把目光投向了未来,期望后人能理解他的良苦用心。

  值得欣慰的是,在宋应星的家乡,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为他修建了一座纪念馆,现在已经是江西省著名的科普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宋应星在科技研究工作上所持的“有益生人”的目的,重视实地调查和劳动者实践经验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将永远被后人铭记。(田心)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治网 lz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