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廉政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廉政文化 > 正文

怙恶不悛

发布时间:2022-03-05 来源: 中共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 作者:佚名

  成语怙恶不悛出自陈国(今淮阳)。鲁隐公四年(前719),卫国公子州吁弑卫桓公自立为君,为安定国人,讨好四邻诸侯,联合宋、陈、蔡三国进攻郑国。

  郑庄公欲与陈国等结盟,于是派使者到陈国,希望两国结好。可是,陈桓公根本瞧不起郑庄公,不愿与郑国结盟。陈桓公的执政大臣五父(陈佗)劝谏说:“对邻国亲近和友善是立国的根本,您应当答应郑国的要求才是。”

  然而,陈桓公盲目自大,听不进五父的建议,反驳道:“宋国和卫国这样的大国才是我们陈国难以对付的国家。郑国没有什么作为,能把陈国怎么样!”

  郑庄公得知与陈国结盟的意愿遭到拒绝后勃然大怒,决定给陈国一点厉害看看。陈桓公二十八年(前717)夏天,郑庄公亲率大军攻打陈国。陈桓公仓促率军应战,结果大败,陈国损失惨重。

  对这一事件,《左传·隐公六年》记载,君子曰:“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后世有史学家总结这段历史发表评论说:“友善不可丢失,罪恶不可滋长。”这是针对陈桓公说的。其义为一直做恶事而不改过,最后一定会自食其果。事到临头,陈桓公即使想挽救也来不及了。

  《左传·隐公六年》就此事还引《商书》曰:“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此段引文是说:“恶蔓延起来,如同大火燎原,连靠近都不可能,还指望扑灭?”后世史官周任有言曰:“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大意是作为国君,对待恶事,就要如同农夫对待田间杂草一样,将它连根铲除,使它不能再生长,只有这样扼制恶事,善事才能得到发扬。

  关于成语“怙恶不悛”的出处,还有一说,十六国时期前赵国君刘曜依仗武力篡夺了同姓王刘渊的政权,建都长安,威震一时。和刘曜同时期的武将石勒对刘曜的行为甚为不满,召集大臣说:“刘曜作恶多端,不可饶恕!”然后起兵杀了刘曜,在襄国自立,称赵王,史称后赵。

  从时间看,显然此说是前述“春秋说”的应用之例。

  后来成语“怙恶不悛”,用来形容执意作恶,不思悔改;“务去草焉,绝其本根”,则简化为“斩草除根”,比喻除掉祸根,以免后患。(淮纪宣)


原文链接:http://www.hnsjct.gov.cn/sitesources/hnsjct/page_pc/lzwh/xl/article2e546378957348ab9ad3e7b44be2d86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治网 lz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