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廉政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高层动态 > 正文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沂蒙精神烛照前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时代启迪

发布时间:2021-10-09 来源: 山东省纪委监委网站 作者:佚名

  金雀山下,沂水西畔,苍翠掩映中,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显得庄严肃穆。抬头仰望,陵园中央的革命烈士纪念塔挺拔雄伟。塔的正面,由毛泽东同志题写的“革命烈士纪念塔”七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

  

  位于山东临沂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并参观沂蒙精神展。总书记深情地说:“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可歌可泣啊!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

  走进2014年落成的沂蒙革命纪念馆,听着讲解员的讲述,思绪不由得闪回到硝烟弥漫的年代。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沂蒙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华东解放区的政治和军事指挥中心,刘少奇、陈毅、罗荣桓、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工作、战斗过。这里的山水,见证了激烈斗争的战火;这里的土地,浸染着奋勇抗争的热血。据统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蒙山沂水间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战斗4000余次。沂蒙精神就诞生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写满了牺牲与光荣。

  在沂蒙山区,共产党、八路军、解放军把人民当亲人,用生命为群众筑起一道生死相依的血肉长城。“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的第一碗饺子献给烈士,是朱村传承70多年的红色年俗。”在临沭县曹庄镇朱村,71岁的义务讲解员王经臣向记者讲述了“枪声就是命令”的故事。1944年1月24日,农历大年除夕,500余日伪军疯狂“扫荡”朱村。听到枪声,驻守附近的115师教导二旅四团三营八连连长鄢思甲立即命令全连紧急集合:“枪声就是命令,我们不能让老百姓过鬼门关。”经过6个小时的激战,24位战士为保卫村民壮烈牺牲。“朱村是俺八连给救下的!”第二天,村民自发将第一碗饺子献给烈士,这一红色年俗传承至今,“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情谊深深根植在朱村一辈又一辈人的心中。

  一切为了人民。除了在战场上浴血杀敌,中国共产党还通过精兵简政、土地改革等措施,减轻群众负担,改善群众生活。既有“满缸净院”的亲民作风,也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严明纪律;既有“喊大爷、叫大娘”的亲切,也有“挖野菜也要远离村庄”的规矩。

  “革命战争年代,沂蒙百姓也不懂啥高深的理论,他们是从身边倒下的一个个共产党员、革命战士身上,明白了共产党、八路军、解放军是为穷人打仗,这才铁了心跟着党走。”沂蒙干部学院教研部主任庄纪旭这样解读。正是在组织群众、动员群众中,党和军队获得了强大的后盾;也正是在积极参与各类组织的过程中,沂蒙人民获得了归属感,发现了自身的力量,找到了维护自身利益的最好路径。

  从抚养40多个革命后代和烈士遗孤、自己的4个孙子却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的“沂蒙母亲”王换于,到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再到组织乡亲们烙煎饼、送弹药、救伤员的“沂蒙六姐妹”……沂蒙人民用生命写就的军民鱼水赞歌至今广为流传。正如粟裕在回忆录《真正的铜墙铁壁》中所写:“在3年解放战争中,山东人民共发动了4次大的参军运动,送出了58.9万多名优秀子弟……使华东野战军越打越多、越战越强。有这样的人民,还有什么敌人不可战胜呢?”

  穿越烽火,精神永恒;承扬不息,历久弥新。“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干群关系与我们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高度契合、一脉相承。从抗日战争时期的渊子崖保卫战,到解放战争时期的百万民工支前,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厉家寨”“九间棚”,沂蒙人民在沂蒙精神激励下,将家园建设成“人人都说沂蒙好”的现代化城市。

  如今,行走在临沂大地上,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高速公路平坦宽阔,城市夜景灯火璀璨,时代气息扑面而来。曾被形容为“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内货不出,外货不入”的革命老区,已经蝶变为交通四通八达、拥有北方地区最大物流基地的“商贸物流之都”。

  在金兰现代物流基地,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兰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士岭告诉记者:“临沂物流业的发展也得益于新时期对沂蒙精神的传承。”他深情回忆了总书记视察时“向现代物流迈进”的殷殷嘱托,介绍兰田集团这些年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党旗红、市场旺”党建品牌的经验做法。

  在顺和直播电商科技产业园,“90后”产业园党支部书记、董事长赵国强讲述了“直播遇上党建”的故事:“兰山区委组织部给我们选派了1名‘红领书记’、36名‘服务专员’,如果公司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在街道社区‘大党委’帮助下,召开党建联席会议,共同商议解决方案。”

  在朱村,党支部书记王济钦难掩兴奋地说:“作为红色朱村改造提升项目的一期工程,沂蒙支前纪念馆、朱村村史档案馆等已投入使用,未来朱村以红色旅游带动村庄发展有了实实在在的盼头,村民的日子将越过越红火。”

  以党建为引领,以人民为依靠,在这片红色沃土上,红色血脉依旧奔涌,红色精神依然勃发,沂蒙精神正澎湃着跨越时代的生命力。(记者 沈叶)


原文链接:http://www.sdjj.gov.cn/szzx/202110/t20211008_11658822.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治网 lz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