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廉政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廉政时评 > 正文

明德向善 躬身笃行

发布时间:2021-09-28 来源: 廉韵津沽 作者:佚名

  《大学》在开篇即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大人之学”“君子之学”的宗旨是要将人性中本有的善性、美德加以彰显、发扬,达到尽善尽美的至高境界。

  儒家认为,明德乃根于天命之性,为人天生本就具有,只因受后天环境、个人私欲等因素的影响而被蒙蔽和遮盖。本质上说,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良知良能、赤子之心等都属明德的范畴。孟子提出的“四端之心”,是明德的具体展现,他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王阳明提出的良知也是明德,因为良知本存于人心,不假外求,正如“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尽管明德在不同社会、年代的具体内容、要求与表述存在一定差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其作为天道赋予人的美好、善良品性的本质不会变,正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对善良本性、美好品德的推崇和追求,始终是人们共同的信念和愿望。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曾发出感慨:“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孟子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来表达对良善美德的倡导与向往。曾子以“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来说明行善定有善果。可见,向善、为善、行善不仅是个人修身应追求的境界,也是人际关系和谐、社会治理安定的重要因素。

  正因为明德“我固有之”,因此人人都有做到“明明德”的潜质,关键看内心是否有主动、自觉行善的意愿和动念,“我欲仁,斯仁至矣。”实现“明明德”,离不开内心的自觉。只要内心有坚定的行善意念,行动上就会有所体现。为此,应多做内明、反求诸己之功,祛除过多的贪念和欲望,不被物欲蒙蔽,不为外物所役,不断提升个人的境界。

  “闻一善言,见一善,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从一件善事中获得的力量就像决口的江河,汹涌澎湃,没人能够阻挡。看似微不足道的一个爱心善举,有时不仅能够“润物细无声”温暖、滋润他人心田,还能够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带动力和影响力。如前段时间,当河南多地遭遇极端强降雨时,地铁跪地6个小时救人的试工医生于逸飞、勇救近70人的铲车大哥刘松峰、京广隧道里的喊话人侯文超……正是这一个个凡人善举,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明明德”的强大力量,也感染、激励着更多的人去传递爱心。

  人要弘扬内心的光明品性,使“人之初,性本善”的明善部分发扬光大。尤其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彰显、扩充、笃行善念,将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逐渐养成习惯,人人为之、处处践之,就能推动形成一种国家、社会层面的大德,更好地引领社会风气向上向好。(余足云)


原文链接:https://www.tjjw.gov.cn/html/qingfengshiping/2021/0926/8593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治网 lz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