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白杨诉深情
20世纪80年代,我在苏北一个乡供销社,用三角二分钱买了一本书,这本书名叫《杨柳花》。这是一本记录周恩来与故乡淮安故事的散文集,我至今仍记得书中一些诗情句子:谁能相信,这条普通的浴巾,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浴巾?谁能相信,这条缀满大大小小十四块补丁的浴巾,伴随我们的好总理直到临终?世上有多少真丝细绒,多少绫罗绸缎,多少流云织锦,可是哪一件能比得上你这样珍重?你跟随总理多年,你目睹过他为革命废寝忘食,日夜操劳。好总理呵,你俭朴得使人掉泪呵!故乡人民多么渴望,捧着这条浴巾,再一次擦一擦,擦一擦您为革命奔流的汗水!
几十年过去,不仅是诗意的句子让我铭记,更有书中总理的形象一直挥之不去,总期盼着有机会去淮安,去实地看看总理一直念叨的养育他十二载的古淮大地,实地追寻《杨柳花》中记述的关于总理与淮安的往事,那些与油馓子、清江浦、新安旅相关的件件桩桩往事。
就是带着这样一种念头、一种向往,我来到了淮安,来到了周总理在《射阳忆旧》中说的“生于斯,长于斯,渐习为淮人;耳所闻,目所见,亦无非淮事”的淮安。
秋天的淮安,是一年之中最五彩斑斓的季节,白杨萧萧,黄叶斑驳,满目绚丽的风景让人炫目不已。而追寻总理足迹,无疑让我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与回归。
从青砖青瓦的总理故居,到肃穆静立四方八角的纪念馆,学员们移步沉思,思绪在娓娓介绍中飞扬。沿着总理的人生轨迹,感受着总理奋斗不息、光辉伟大的一生,总理不同阶段的音容笑貌仿佛在眼前呈现:心怀蹈海壮志的青年恩来,气定神闲的外交恩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忧党忧国的总理恩来,随着图片、实物一步一步向大家走来。
也许受了《杨柳花》这本书的影响,我努力想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去追思总理与淮安的亲情。
邓颖超在《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的深情让人动容:“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常常有爱花的人来看花。在花下树前,大家一边赏花,一边缅怀你,想念你,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
在纪念厅总理的汉白玉像前,注视着总理,想起邓颖超这段话语,我心里在暗暗猜度,假如总理在世,让他写一篇回忆故乡的文字,他又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表述?
我想,他一定会深情而不露,将爱深深埋在心底。
不是吗,现在看到的、听到的一件件一桩桩,都显现出总理对家乡关注的别样方式。
1950年淮河发大水,毛主席看到送呈报告上灾区群众受灾情况惨重的描述时,难过得落了泪,当即挥毫批给总理,并亲笔题写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8个大字。1950年8月25日至9月12日,在周恩来亲自指导和参与下,水利部召开治淮专题会议。总理根据淮河流域的古往今昔,亲自制定了“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治淮总方针。会议上,有人对开挖苏北灌溉总渠有不同意见,认为国家刚从废墟上建起来,拿不出那么多钱来挖这样一条大河。周恩来当即严肃地说:“苏北人民在两次战争中,出了那么多烈士。为了支援革命,他们还出了那么多民工。民工们用小车推着粮草,跟在我们部队后边,让我们打赢了淮海战役。他们又用小车把我们‘推’过长江,一直‘推’到上海南京路。现在革命胜利了,难道我们就不应该支援他们吗?”他用事实和真情说服了持不同意见的同志,决定开挖苏北灌溉总渠。后来,总理的八婶母偕孙子赴京见到总理,总理关切地问:“八婶,家乡人现在生活好吗?”“比原来好多了。”八婶回答他。总理兴奋地说:“八婶,家乡还要挖一条大河啦,从洪泽湖一直挖到海,那时就更好了。我们淮安北乡人也就能长水稻吃大米了。”正是总理的“蓄泄兼筹”的治淮方略,让今天的淮安,由当年秋天的水稻要看老天的“脸色”才能确定有无收成而变成现在的旱涝保收了。
在参观中,讲课的老师深情地说,总理1910年离开淮安后,虽未回家乡一趟,但他心中时时装着家乡,惦念着家乡的父老乡亲。有一次坐飞机经过淮安,他要求飞机飞低些,他要看看淮安!1965年,总理出访归来,到新疆石河子看望内地支边青年,意外遇上一位由淮安到新疆支边的青年,他满怀深情地说:“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没有不爱他的家乡的!”
爱家乡,体现的是总理身上的家国大我情怀;而对待亲人、对待人民,往往更能显现总理的一种表率与风范。
总理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不是用文字可以表达的。总理童年丧母,对嗣母陈氏的感情很深,在日本留学时,他写过这样一篇日记:“我把带来的母亲亲笔写的诗本打开来念了几篇,焚好了香,静坐一会儿,觉得心里非常的难受,那眼泪忍不住的要流下来。”当他从家乡的来信中得知嗣父嗣母的坟还露出棺材在外边时,心里“越想越难受,恨不得即时回国,为家里处置这些事情才好”。1942年7月,总理的父亲在重庆逝世,此前6月总理因患病住院,一直在医院治疗。组织上因考虑总理的身体原因,没有及时将消息告知他,当他出院后得知父亲已逝悲痛欲绝。后来他一生都把父亲的遗照带在身边。1950年他曾深情地回忆:“1946年,我在南京。南京离淮安只有300余华里,我很想回淮安老家看看,因为淮安还有我两个母亲的坟……”
虽然对亲人有着无限深情,却从不为亲友谋私利。
总理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自己看成人民的“总服务员”,反复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要“永远做人民忠实的勤务员”。所以,他心系人民,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只要是关系群众安危冷暖之事,他总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河北邢台地震,他三次冒着余震的危险察看灾情,慰问伤员,组织抗震救灾。郑州黄河大桥被洪水冲毁,他冒雨赶赴现场,同现场干部群众一道商讨抢救桥梁的方案。陕北考察、邯郸调研、密云水库建设、三峡大坝选址等,群众的利益牵扯着他的心,触动着他的情,哪里的人民最 需要他,哪里就有他忙碌的身影。总理最不能容忍的是那些高高在上,不关心人民疾苦,当官做老爷的不良现象。他在《反对官僚主义》一文中,严肃地指出官僚主义的危害性。
在故居里浏览,我为总理的为政清廉、朴素谦逊深深感动。他从不为自己谋取任何私利,也从不为亲友谋取半点特权。平时外出,喝茶、吃饭、洗衣等,都是自己付钱。连有关部门趁他出差之时对他住房和办公室作了些必要的修缮,也受到他的批评,并由他承担把关不严的责任。
参观中,大家都为总理的家规感触良深。他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严格要求,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去看望他,只能出差顺路时去看看;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住宿费由他付;食堂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票,没有工作的由他代买;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用招待券;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家汽车;个人生活中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别人去办;生活要艰苦朴素;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与他有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十条家规,从周总理进北京城开始,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十条家规,没有一句豪言壮语,每一句话却都坦荡无私、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体现的是“严”,深藏的却是“爱”!
站在纪念厅外的平台上远眺,清风徐来,清水环绕,烟波渺渺。
对故土的关注与热爱,对家事的严厉与无私,诠释的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情怀,不禁让人仰之愈高,思之愈切,怀之愈深。
在展厅,我读到一段这样的话语——抗战胜利后总理在重庆对记者说道:“38年了,我没有回过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恩情未报!”
故乡的白杨已萧萧,而敬爱的总理啊,你却离我们而去了,但你用你的精神,感召着后来的人们,用你的情怀涤荡后人的心灵,留给后人的是你的气概与风格!
故乡的白杨也萧萧,它仿佛也在深情地诉说总理与故土的往事情缘……
原文链接:http://ccdijl.gov.cn/ztjc/ljwh/202410/t20241023_898840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陆游为什么写《入蜀记》
下一篇:古大存诗中的浩气英风
- 盘锦市盘山县人民法院以不...23-12-15
- 致中共泗洪县委杨云峰书记...22-06-17
- 邹福君带人来政讯通-全国...21-11-12
- 兴义市教育局滥用职权,违...24-06-04
- 致河源市人民政府李勇平市...23-11-03
- 邹福君,自称中国雷锋报~...21-11-10
- 致广东省人民政府王伟中省...23-11-03
- 《〈实践论〉〈矛盾论〉精...21-08-21
- 邹福君,自称中国影响力人...21-11-09
- 乌兰牧骑,永远在路上24-11-24
- 番禺检察:“邻里检察”把...24-11-24
- 淬炼本领铸警魂 规范履职...24-11-24
- 赤坎检察:80余万元环保...24-11-24
- 全省检察机关荣获6项奖项24-11-24
- 利剑护蕾|在现场!这样普...24-11-24
- 检察日报:打官司走不通,...24-11-24
- 进一步打响北疆文化品牌 ...24-11-24
- 检察日报:“邻里检察”把...24-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