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廉政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廉政时评 > 正文

以“落实”破除“形式”

发布时间:2024-09-04 来源: 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 作者:佚名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党中央连续6年专门部署推动的重要工作。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从切实精简文件、严格精简会议、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规范借调干部、规范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规范明晰基层权责、规范创建示范和达标活动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同时,针对当前存在的形式主义老问题新情况,《若干规定》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实招硬招。

  千忙万忙,不抓落实就是瞎忙。关于实干,古有王符“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不追求虚有其表,致力于实际的志向;王守仁“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注重现实、崇尚实干的精神。古往今来,天下大事必成于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任何部门都不能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不执行,不能搞先斩后奏,更不能口是心非。在推动抓落实上,不能机械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盲目任性,面对具体矛盾和困难,工作能否落实到位、见到成效,关键看有没有敢抓善抓的胆略和气魄,有没有知难而进的闯劲和血性。要下足“绣花”功夫,用心谋“小事”、用心抓“小事”,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好了,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到了,每一个步骤都做到位了,才能不断积小胜为大胜,在“小切口”中做“大文章”。

  千招万招,不抓落实就是虚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激发基层活力、增强群众获得感的必然要求。要以改革精神打破陈规陋习,创新工作方法,必须以严的要求实现对形式主义问题的零容忍,坚决纠正和查处,消除形式主义之弊,解除困扰基层之痛,为基层轻装上阵奠定坚实基础。引导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摆脱形式主义束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要把考核功夫下在平时,控制好考核的周期、频率、次数,避免基层把大量的精力都用于迎接上级的检查与考核。多看看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了怎样的解决,看做了多少打基础和利长远的实事好事,少看留了多少“痕迹”、做了多少表面文章、搞了多少花架子,做到动态地了解基层的工作情况,避免基层突击性地迎检迎评,让基层的工作实绩能够更加全面、完整、客观地呈现出来。

  千条万条,不抓落实就是白条。问题越突出,就越要有攻坚克难、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勇气。当前,一些形式主义现象改头换面、隐形变异:考核体系设计繁琐、指标设置过分细化碎片化、分值过度“膨胀”,出现“千分制”、“双千分制”等问题,违规借调干部现象禁而未绝,特别是随意借调基层干部,削弱基层工作力量,发文件红头改白头、正式改便笺,同一主题会议层层开,要求基层提供视频图片资料作为工作佐证,以“属地管理”为由搞责任“甩锅”。这些问题反映出作风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也意味着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也说明,当前,必须坚决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瞪大眼睛、拉长耳朵,揪住发现的形式主义问题不放,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作风问题,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抓落实,重实效,才能体现作风转变。基层减负效果好不好,就是要看广大基层干部的期待有没有实现,干部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有没有得到解决。基层减负,就应该破除“无痕迹则无政绩”的考核评价“硬杠杠”,从源头改善工作推进机制,加强调查研究,科学部署,以实际成效为导向,重在看实际落实效果、看百姓评价口碑。做得好的,要不骄不躁,继续做下去。做得不到位的,要不怕阵痛,痛改前非,而且不要再复发。对改头换面、隐形变异的形式主义要一查到底、决不放过,阻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传播变异途径。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在病灶上猛药除疴,在责任上动真碰硬,确保各项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实到位、取得实效。

  余猛(禄劝县委组织部)

  


原文链接:https://ylxf.1237125.cn/Html/News/2024/9/4/45672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治网 lz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