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廉政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媒体纵横 > 正文

安徽淮北市烈山区 一村一工坊 共富有途径

发布时间:2024-09-04 来源: 安徽先锋网 作者:佚名

  明亮的车间、整齐的工位、忙碌的身影……近日,走进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土山社区“微工坊”,当地村民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目前每天上工约40人,月均收入在3000元左右,解决了社区部分群众就业问题。”土山社区党总支书记朱峰介绍,目前社区已与苏北一次性拖鞋厂达成合作,年接收订单预计5000万双以上,年收入可达300万元。这一切都得益于当地“一村一工坊”建设。

  

  近些年来,烈山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结合63个村(社区)党组织建设、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实际情况,以强村富民为先导、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坚持实施“镇党委+村(社区)党组织+企业+农户”共富模式,全域推进党建引领“一村一工坊”建设,目前已建成38家村级工坊,推动形成“村村有产业、人人有事做、户户有收入”的新气象。

  

  “一村一工坊”通过招引企业、返乡创业、扶持壮大传统手工业等途径,利用党群服务阵地、闲置房屋土地等,因地制宜引导企业把合适的生产加工环节布局到农村,或结合发展乡村旅游、高效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充分激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助推乡村振兴的动能。

  

  烈山区坚持全域化统筹,规划先行梯次推进。出台党建引领“一村一工坊”建设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区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组织、农水、市场等21家区直单位与7家镇(街道)主要负责同志领衔推进,高位推动工坊建设工作。压实区、镇党委责任,每季度1次专题研究工坊建设,协调解决用工招工、资金保障、产品销售等具体问题。实行“一个工坊、一名坊长、一套班子、一个方案”的“四个一”工作机制,从镇领导班子、村(社区)“两委”、企业党组织中选派40余名党员担任“坊长”,负责工坊选址、设计构造、质量把控等建设问题,保障工坊建设效果。盘活闲置16个村(社区)废弃旧厂房、空闲校舍等集体建设用地,新建一批;通过在原址扩充建设面积、增加层高等方式,补充生产车间、操作流水线等,扩建一批;采取建筑装修翻新、调整功能分区、优化工艺流程等办法,改建一批。

  

  立足差异化布局,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理念,充分发挥广大农民主体作用,因地制宜采用市场化机制招引培育富民产业,差异化打造来料加工型、培训驿站型、乡土品牌型、特色种植型、农旅融合型五种类型工坊,工坊之间互为补充、集聚成势,形成“1+1+1+1+1>5”的效果。目前全区已建成编织工坊、养殖工坊、服装工坊等特色工坊10大类,培育形成服装加工、工艺品制作、香油生产等项目30余个,带动就业2300余人,年产值达4000余万元,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实施专业化运营,坚持产业支撑、市场运作、多方共赢的原则,村(社区)因村制宜,实行厂房作价入股、资金入股等投资模式,灵活采用自主经营、合作经营、托管经营等方式,最大限度获取保底租金、股息分红、经营收益。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探索“415”营收分配模式,40%用于保障工坊运营、10%作为困难救助等公益项目、50%用于股东分红。2024年上半年,全区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2002.75万元,50万元以上的强村12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由“输血式”向“造血式”快速转变。

  

  推进系统化保障,统筹服务供给方、承接方、需求方等多方诉求,举办供需对接会,链接人才、技术、培训等多方资源,全方位保障工坊运行。3年来,到长三角地区考察60余次,邀请16名在外人员返乡创业,达成意向合作企业30余家,引导13名本土优秀企业家入驻工坊。各级涉农涉企部门加大政策、资金等扶持力度,累计落实中央、省、市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400余万元。按照企业用工数、带动增收情况、促进困难群体就业数、运行管理情况等进行考核激励,把“一村一工坊”纳入年度党建引领五星“赛马”擂台赛活动,对产业提升较为明显的村(社区)进行表彰,2023年度,对3家工坊给予表彰激励。


原文链接:https://www.ahxf.gov.cn/Home/Content/1168473?ClassId=6794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治网 lz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