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廉政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视野 > 正文

做好高质量制造业金融服务的思考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4-06-29 来源: 七一网 作者:佚名

  坚持创新引领驱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提供新动能,离不开强大金融体系的关键支撑。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构建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这为有效发挥金融“加速器”“助推器”作用、打造高质量制造业金融服务指明了方向。金融助力制造业发展需要构建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协同发展生态圈,以高质量金融服务支持制造业的培育成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此,重庆三峡银行着力服务新质生产力,打造多维度、深层次、全方位的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加大支持力度,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持续开展新质生产力金融服务实践,努力走好高质量发展的“向新”之路。

  优化布局

  发挥政府引导、科技先导和市场主导功能

  一是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框架,出台金融支持制造业的前瞻性规划、指导性行动方案和监管规范机制,同步推动其他制造业支持政策配套落地落实。抢抓国家战略和区域战略机遇,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新制造”建设,健全生产要素配置、人才队伍建设、财政资金支持、金融支持保障等服务保障机制,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开放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市场环境,全力打造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协同发展新格局,奠定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基础;二是加强科技引领,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合。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促进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全力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建设,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助力未来产业布局发展,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支撑。以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催生金融创新和服务转型升级,增强金融发展新动能,提升金融供给质效;三是让市场主导更加有为,健全完善制造业发展金融赋能机制,筑牢金融风险的底线,加大金融资源投入,构建银行信贷、股票、债券、保险、创投等多层次的新质生产力金融服务体系,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和完善,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在金融经济安全的前提下稳步推进金融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融资供给结构,有效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开拓路径

  助力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建设

  一是围绕融资难点,帮助抗风险能力弱的科技型企业查病情、查病因、开良方,不断提升企业财务韧性和风控能力,壮大企业经营发展实力。将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合,与科技型企业共同成长,积极支持科技型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投融资需求,助力发掘企业价值,帮助企业通过科技成果、核心技术专利、创新能力量化评价等实现增信,努力提升企业融资能力。二是依托各项产业发展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增强社会资本投资信心,加强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中长期资金支持。三是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围绕“硬科技”型、成长型创新创业型、专精特新等优质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完善科技型企业股权融资体系建设;鼓励私募基金、资管计划、保险定向资金等投资科技型企业的先进制造业项目;深入开展债务融资工具创新和应用,利用好创新创业债、科创票据等创新产品,鼓励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入债券市场融资。

  多元融合

  打造“制造金融”普惠生态圈

  一是聚焦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打造、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多元投融资需求,切实加强政策支持,有效整合金融资源,以金融机构、政府机构、制造业企业为主体,着力打造多元化普惠金融生态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二是增加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的金融供给,加大自主科技创新、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在客户准入、审批机制、融资定价、融资期限等方面给予融资优惠便利。三是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信用环境,深化中小微企业信用增级服务,打造金融机构—政府—企业融合发展的风险共担机制;推进中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信用保险等保险业务创新;整合壮大地方性政策担保机构,提升担保机构的代偿能力和代偿时效性。四是充分运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支小再贷款、科技创新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好政府补贴担保费用、政府贴息、减税降费等政策效用,切实降低中小微制造业企业投融资负担。

  改革创新

  优化制造业信贷供给格局

  一是瞄准制造业企业融资难点和堵点,优化信贷投放结构。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首贷、信用贷投放力度;根据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特点,差别化定制贷款产品,提升中长期贷款比例,破解制造企业“短贷长投”难题。二是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围绕制造业供应链末端的企业融资需求,利用保理、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流动资金贷款、订单融资等多元综合金融服务,助力企业提升融资能力。三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的费率优惠,健全续贷、转贷机制,创新无还本续贷产品,大胆探索与转贷服务公司的合作,多渠道帮助制造业企业缓解资金周转难题、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四是加快信贷产品创新,重点围绕专精特新、独角兽等高成长企业,创新开发知识价值信用贷、商业价值信用贷等信用类信贷产品,将知识产权、动产、应收账款和股权纳入抵(质)押物品范围;专设上市培育贷、专精特新成长贷、“小巨人”信用贷等创新信贷产品,促进制造企业向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五是构建银政企风险分担机制,加强和政府融资服务平台和担保公司的对接合作,积极参与政府风险补偿资金项目,提升信用风险防控能力。六是建立健全制造业贷款的“敢贷、能贷、愿贷”长效机制,科学合理地引导信贷资源向制造业倾斜;建立健全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强监管指导,完善制造业贷款尽职免责制度和考核激励机制,激发金融机构服务制造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布局未来

  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和科技赋能,健全监管政策,完善数字金融创新容错机制和激励机制,打造数字业务风险防控体系,强化数据治理能力,助力金融机构开展组织架构创新、战略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风控模式创新,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和金融服务环境。提升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科技的运用能力,提升内外部数据整合和运用能力,深度挖掘金融与制造业的数字化应用场景,运用交易数据和场景数据,增强对客户信用等级的精准识别能力,创新制造业企业增信模式,探索建立“白名单制度”,推动银行信贷重抵押模式向重交易信用模式转变,以便捷服务提高制造业企业的获贷率、办贷效率和客户体验。二是扩展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范围,定制研发与企业特性相匹配的金融产品,为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数字化、智能化、便捷化的普惠金融服务。三是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对数字金融转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探索建立数字化转型敏捷响应团队,提升数据创新应用能力,推进产品创新迭代,快速响应市场主体需求,不断优化“制造金融”服务质效。聚焦发展

  推进金融机构与政企深度合作

  一是强化链上融通,完善“三链”金融机制,开展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工作,为提升产业链核心企业能级、加快产业链积聚提供综合性金融支持服务,减轻配套企业流动资金压力。二是提升政府战略主导能力,构建以银政企为主体、多部门积极参与、全方位通力合作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长效机制,旨在发布政策指引、加强行业指导、畅通投融资渠道。三是深化战略合作,探索投贷联动新模式。由政府主导、职能部门牵头与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集成电路产业投资资金、军民融合产业基金等方面加强战略合作,央地联手协同创新“国家级基金+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市场化基金+信贷服务”投融资新模式,“一链一策”“一企一策”制定投融资方案,加快引进或培育产业链核心企业,有效提升产业链能级。四是完善政策性金融服务机制,引导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基础研发领域、先进制造业、重大核心项目等给予低息贷款支持,同步加大财政贴息力度,并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产业孵化作用,促使制造业实现产业升级和企业盈利,从而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的进一步流入。

  “向新”提质

  助力科技创新

  重庆三峡银行作为重庆地方法人银行,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重庆市委市政府支持新质生产力及“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的工作部署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履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责任担当,认真实践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战略、全面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制定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服务行动计划。通过实施“重点行业加力拓展、重点区域聚力投放、重点客户精准服务”三项行动,全面增强战略执行、产业研究、资源整合、风险防控四种核心竞争能力,建立健全“组织统筹、协作增效、产品优化、数字支撑、‘赛马’比拼”五项工作机制,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3大主导产业和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软件信息服务3大支柱产业集群以及新型显示、高端摩托车、轻合金材料、轻纺、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型储能6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建设。

  (二)积极做好科技金融与数字金融服务。加大对高校跨学科跨领域多校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资金支持或综合服务;加大对人工智能、高端器件与芯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重大(重点)科技专项研究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强对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单位的金融支持;加大对相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验室集群和高端研发机构建设的中长期资金支持,助推特色科创平台载体建设。

  (三)加快“新质”产品服务创新。一是助力企业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并进行创新、优化、升级,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竞争力。二是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领域内企业提供金融支持。重点支持上述产业领域中的创新型中小企业、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独角兽(含潜在独角兽)、瞪羚企业、拟上市企业。三是重点支持近两年获得高瓴资本、红杉中国、IDG资本等知名创投机构、全国性金融机构成立的股权投资公司、川渝省市设立的创投公司(基金)及其下属股权投资执行机构(含SPV、合作企业)、重庆市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等投资入股的企业。截至2024年4月末,重庆三峡银行累计支持制造业领域企业866户、累计提供授信208亿元,使全行制造企业新质生产力授信余额占比提升到了50%以上。

  (四)明确“新质”业务拓展策略。一是加强与各级招商部门、产业发展部门和园区的联系服务,主动参与重庆市各区县重要招商引资活动,为企业进驻、项目落地积极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以及增值服务,全力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建设、投产达产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二是力争与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即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这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升级打造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软件信息服务这三大支柱产业集群,创新打造新型显示、轻合金材料、新能源及新型储能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卫星互联网等18个“新星”产业集群)内的龙头(链主)企业建立合作,加大对龙头(链主)企业生态圈中的产业链、资金链上下游企业的营销,为业务生态圈中的中小型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三是加强同业合作,为建设周期长、投资量大的制造业项目提供银团贷款等产品服务。四是加强投贷联动,强化对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所投资项目的分析研究,大力扶持制造业重点产业和优质招商引资项目。五是积极抢抓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等战略机遇,有效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运用国内国际贸易金融产品,提升“本外币一体化”综合金融服务效能,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六是深度挖掘客户经营场景,加强贷款、资金管理、票据承兑、贴现、贸易融资、保函等业务产品加载,大力发展“汇贷存”交易银行业务模式,向客户提供更丰富的综合化金融服务。

  (五)切实做好金融服务大文章。一是精益服务,助力医药产业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重庆植恩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植恩集团”)具备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重庆市隐形冠军企业等资质,重庆三峡银行自2021年与植恩集团建立合作关系,积极支持该集团从原料药生产、制剂药生产的单一生产经营模式发展成为集医药研发、生产、销售和健康服务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为该集团内9户子公司发放6800万元普惠贷款,有效赋能该生物医药行业领军企业可持续发展。二是高效服务,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力斯集团”)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主要生产AITO高端智慧汽车。通过10余年的优质高效金融服务,重庆三峡银行已与赛力斯集团内多家子公司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向8家子公司累计投放30亿元贷款,目前正在为赛力斯集团续作流动资金借款4亿元,并努力拓展该(链主)企业生态圈中的产业链、加强资金链上下游企业的市场营销,助力打造集汽车整车、发动机、汽车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制造、销售及服务于一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三是优质服务,助力摩托车行业高质量转型升级。重庆宗申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宗申集团”)是中国摩托车行业的领军企业,重庆三峡银行多年来与宗申集团建立业务合作关系,以金融活水持续助力该集团推进技术改进、提升自主研发能力。重庆宗申机车工业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宗申机车”)是宗申集团旗下的主要核心企业,主要生产销售摩托车及摩托车零部件。目前,宗申集团旗下共有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家国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重庆三峡银行不断深化与集团内多家子公司的合作,向子公司提供贷款余额9000万元,并正在与宗申集团旗下实体公司供应链上企业商谈合作,将继续为宗申集团发展“航空发动机”“新能源”和“高端零部件”三大新兴领域提供金融支持服务。

  (作者为重庆市政协常委,重庆三峡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原文链接:https://www.12371.gov.cn/Item/653402.aspx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治网 lz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