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廉政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廉政文化 > 正文

从艺术经典品读中华美学

发布时间:2024-06-05 来源: 西藏纪检监察网 作者:佚名

  

  

  

  杜甫半身像(铜) 刘开渠

  

  

  雨后千山铁铸成 潘天寿

  

  

  黄山云海 刘海粟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刘同华 摄

  中国美术馆现收藏古今中外各类美术作品13万余件,苏轼、倪瓒、徐渭、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潘天寿、刘开渠等古今艺术家的作品都有涉及。该馆选择馆藏经典作品,推出“典藏活化”系列展览,带领观众见微知著,从中体会艺术前贤的守正创新、集大成与致高远,感知中华文脉绵延不断所蕴含的价值和力量。

  优秀作品呈现出诗情画意

  明代吕纪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有明代花鸟画第一家之称。《两浙名贤录》称其“遂入妙品,独步当代”。明代以“直节高天下”的沈思孝在吕纪《蔷薇图卷》题跋,称其“前与宋元并肩,后当无复能继其踵者”。

  作为“典藏活化”系列之一,中国美术馆经典作品展专门展出了吕纪的《牡丹白鹇图》轴,是典型的工笔画重彩,画中物象细腻生动,作品整体气氛欢快悦人。画面上部刻画斜出的桃枝,盛开朵朵桃花,数只鸟雀栖于枝干,充满闹春的活泼之意,下部湖石间有白、红牡丹竞相争艳。立于湖石上的白鹇成为画面中心,尾羽在牡丹衬托下显得华美劲健。

  明清作为中国古代绘画的转型期,作品在精神意蕴表达、文化内涵呈现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延伸,艺术家以绘画作为人与自然沟通的媒介载体,绘出“徜徉于天地间”的情怀,在主体与客体融合中达到情景的生发与升华。

  展品中,王翚《山水图》轴和王原祁《仿黄公望山水图》轴就体现了这一宗旨。王翚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山水融会南北诸家之长,创立了所谓“南宗笔墨、北宗丘壑”的新面貌,被称为“清初画圣”。在王翚的《山水图》轴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的艺术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王翚、王原祁与王时敏、王鉴一起被称为清代山水画家“四王”。他们既倡导法古,又不泥古,把前辈名家的技法融会贯通,形成各自的笔墨风格,境界不断升华,将中国画的笔墨水平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影响了后世三百余年。

  近代任伯年的《承天夜游图》轴和吴昌硕的《三千年结实之桃》也在展览中亮相。据悉,中国美术馆藏任伯年作品有二百余幅。作为海派开派的重要人物,任伯年被后辈吴昌硕尊称为“画圣”,近现代美术大家徐悲鸿也对任伯年十分推崇,认为他“天生豪迈,工力绝人”。

  任伯年善于以绘画题材来抒写中国的诗情画意,《承天夜游图》轴呈现的即是苏东坡的名篇《记承天寺夜游》的意境,“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幅作品不仅刻画了苏东坡作为大诗人的气质、高洁的情操,连承天寺的环境也描绘得惟妙惟肖,虬曲盘旋的松柏和萧疏劲朗的竹枝层递向上,老柯扶疏,给人以静穆之感。

  《三千年结实之桃》为纸本水墨设色,创作于1918年,是吴昌硕大写意花卉代表性作品之一。吴昌硕是承前启后的海派巨擘,坚持走“复古为创新”的艺术道路。这幅作品个性鲜明,构图饱满奇特,令人耳目一新。

  由明清到近现代的艺术陈设,体现了反映传统绘画主脉、体现道统传承的策展宗旨。正如傅抱石所说:“中国美术品,大至开山打洞,小至一把扇子、一个酒杯,都具有不可形容的独特境界。这种境界,是中华民族的境界,是东方的境界,也即是世界两种境界之一的境界。因此,与欧洲美术,显然划清了路线,而比辔齐奔。”

  艺术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展出作品中,有一幅潘天寿的《雨后千山铁铸成》,格外醒目。这幅作品创作于1961年,展现了雨后苍山如铁般的气势。画面远景是连绵的群山,中景是一座犹如一整块巨石般的苍山,山前江渚上有稀疏的树丛和一座石塔,近景处一人泛舟江上,悠然自得。画中的雨后苍山,用笔老辣厚重,突出凝重之感,如同一座纪念碑般巍然矗立,气势直入人心。

  作品能有直抵人心的力量,不仅源于丰富的艺术实践,更源于艺术家心底的家国情怀。著名作家张平认为潘天寿,“造诣深厚、博古通今,高风劲节、心怀天下,有着博大的人文情怀和精深的文化素养;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中华民族的振兴和文明的传承而奉献终生。”此言不虚。

  这样的情怀,体现在一代代艺术家身上。

  1933年,一位刚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年轻人拜访蔡元培时遇到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说:“过去中国的雕塑只做菩萨,现在该轮到做人像了。”年轻人记住了这句话,并用其一生创作的雕塑作品实践着鲁迅的话,成为一代雕塑大师,他就是刘开渠。

  刘开渠青年时期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雕塑系,后应蔡元培、林风眠之邀,回国担任国立杭州艺专雕塑系主任、教授。抗战时期,他通过塑造民族英雄形象,激发国人爱国精神。

  20世纪初,包括刘开渠在内的一批批中国艺术学子胸怀救国图强的理想负笈海外。法国,是众多艺术学子的梦想之处,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更是他们心中的圣殿。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检验,这批留学法国的学生中产生了以刘开渠以及周轻鼎、滑田友、程曼叔、王临乙、曾竹韶、严德晖、熊秉明为代表的一批杰出雕塑家。他们不断尝试将西方古典写实手法与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相结合,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雕塑语言,为中国现代雕塑教育、雕塑创作作出重大贡献。

  他们不仅创作了丰富的艺术作品,更留下了坚贞不移的家国情怀。

  谈论刘开渠的作品,首先就是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10幅汉白玉主题浮雕,记录了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程。这是由刘开渠主持并与滑田友、王临乙、曾竹韶等雕塑家共同参与创作的大型纪念性浮雕,其中位于人民英雄纪念碑台座正面的三块浮雕《胜利渡长江 解放全中国》《欢迎解放军》和《支援前线》,由刘开渠创作。

  今年正值中法建交60周年,同时为纪念刘开渠诞辰120周年,由相关部门推出的“刘开渠与留法雕塑家作品展”正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这场展览也是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展出中国美术馆收藏的140余件以雕塑为主的作品。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爱国艺术家的雕塑作品,有英勇不屈的抗战将士,有目光坚毅的工农红军,有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有影响时代的文化名人,有勤劳淳朴的工人农民,有端庄美丽的妇女,有天真烂漫的孩童……他们用一座座雕塑为时代立丰碑,为人民塑形象。

  在审美中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中国艺术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延伸,积淀了中国人的智慧,这是弥足珍贵的遗产。优秀的作品无论运用了怎样的笔墨和艺术创作方法,蕴含的总是对祖国山河的魂牵梦萦,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将外在意象升华为一种精神境界,直抵历史文化的深处,诠释出中国山川的无尽之美。

  “天地以生气成之,画以笔墨取之。”从天地大美到具体而微,渗透着厚重广博的民族底蕴和沉雄阔大的人文气象;一幅幅艺术作品,既有对风云年代光辉形象的塑造,也有对传统文化资源的艺术再现,还有描绘山河变迁的新姿新貌和人民生活的幸福场景,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气韵。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朱良志认为,中国传统美学资源在当代普通人生活中有极高价值,“比如中国美学讲朴素、冲淡,讲人与世界的和谐,都是极有价值的。又如自然美,中国美学提倡不仅仅把自然当作欣赏的对象,而是体会、融入其中才感觉到的美,也即生命之美。这种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美在今天也有极高价值。”

  艺术家在作品中追寻历史文脉,描绘大好河山,通过品读他们不同门类的美术作品,我们可以借此穿越悠远的时间烟云,走进跌宕起伏的历史深处。而且,我们通过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可以逐渐体悟“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的文化脉络。正如傅抱石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所说:“由于时代变了,生活、感情也跟着变了,通过新的生活感受,不能不要求在原有的笔墨技法的基础之上,大胆地赋以新的生命,大胆地寻找新的形式技法,使我们的笔墨能够有力地表达对新的时代、新的生活的歌颂与热爱。”这番话,今天读来,仍不过时。

  诗心连国运,笔墨绘山河,闪耀在中国艺术实践中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热血流淌的历史传承,我们在追忆过往、品味现实、展望未来的思绪中,一定会感同身受地体会赤诚之心,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穆铎)


原文链接:http://www.xzjjw.gov.cn/wy/111750.j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治网 lz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