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廉政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八面廉风 > 正文

《金色时光》邀您听戏:佤族歌舞剧《族印·司岗里》

发布时间:2024-02-21 来源: 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 作者:佚名

  

  《族印·司岗里》选段

  

  重磅来袭

  《金色时光》杂志

  开设“经典剧目”栏目

  每月一部剧

  部部是经典

  第十四部

  为您带来

  大型原创佤族歌舞剧《族印·司岗里》

  

  佤族歌舞剧《族印·司岗里》剧照 郝亚鑫 摄

  2016年底,大型原创佤族歌舞剧《族印·司岗里》在沧源佤族自治县司岗里大剧院首演,获得观众热捧。该剧由国家一级编导周培武担任编导,在云南省第十四届新剧目展演中荣获舞蹈类剧目奖、编导奖和音乐创作奖。

  不断演变的“司岗里文化”

  《司岗里》是佤族古老的传说,“司岗”指崖洞,“里”是出来的意思,“司岗里”即为“从崖洞里出来”。《司岗里》被视为佤族的创世史诗,描述了佤族先民走出崖洞后发生的各种故事。包括佤族起源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动植物的诞生、祖先事迹、爱情故事等,内容涉及生产生活、家族历史、传统习俗、部落战争等方面。

  “《司岗里》是反映佤族社会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是佤族最具代表性的创世史、民族史、发展史和心灵史。”著名佤族学者、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教授赵秀兰表示,由于佤族没有文字,《司岗里》先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口述传承,后逐步发展为吟唱歌咏的形式,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经过世代传唱,《司岗里》的内容不断丰富,成为佤族历史、宗教、哲学、风俗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综合载体,是佤族人民的集体智慧结晶,也是佤族民间口述文学经典之作。因此,佤族文化也被称为“司岗里文化”。

  “如今的‘司岗里文化’,远远超出其原始表象,将文化艺术、产业经济完美地融入其中。”赵秀兰表示,“在佤族文化里,你的视觉永远躲不开‘司岗里’的词句、你的听觉永远挥不去‘司岗里’的音符、你的思维永远回味着‘司岗里’的神秘韵味。”

  

  佤族歌舞剧《族印·司岗里》剧照 郝亚鑫 摄

  将佤族文化融入歌舞表演

  《族印·司岗里》由序《创世古歌》、上篇《感恩天地》、中篇《农耕礼赞》、下篇《阿佤新歌》及尾声《依恋佤山》五个部分组成,荟萃原生态佤族风情及数千年发展历程。尤其是中篇《农耕礼赞》,通过“接新水”“薅秧歌”“拉木桥”等歌舞形态,最大限度还原佤族人民的农耕场景,表达他们用劳动换取富足的处世态度和对自然的感恩之心。

  舞台上,生动逼真的云海、佤寨、崖画等自然场景,以及表现刀耕火种、以物易物等生活场景的舞蹈,将佤乡神奇美丽的自然风情和深邃厚重的人文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震撼。

  “该剧的亮点在于对佤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比如,木鼓和甩发等佤族元素。还有一个很接地气的地方,就是把薅秧、舂米、尝新米等佤族生活场景经过艺术加工提炼,融入到歌舞表演中,向观众展示佤族文化最美的一面。”《族印·司岗里》编导、沧源县民族文化工作队队长杨丽萍评价道。

  

  佤族歌舞剧《族印·司岗里》剧照 郝亚鑫 摄

  助推文旅融合发展

  “《族印·司岗里》把佤族的历史、风俗、文化等用歌舞形式体现出来,除了表达佤族的创世历史外,还特意将佤族的歌舞、乐器融入其中。为了做好这台歌舞剧,我们特意邀请了来自北京、香港的知名音响师、调音师营造环绕立体声,集中各方力量打造最优质的精品歌舞剧。”周培武说。

  作为临沧市、沧源县宣传展示佤乡风情的重要文化符号,《族印·司岗里》每周都会在司岗里大剧院定期演出,吸引着一批批观众走进剧院,展现佤族文化魅力。

  自首演以来,无论是从佤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还是从推动文旅融合的效果来看,《族印·司岗里》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法国旅游文化策划人李雯雯表示:“这个表演很精彩,舞蹈很震撼,音乐很优美……”现场观众也对该剧赞不绝口:“通过充满激情的音乐和舞蹈,我仿佛看到了佤族先民从‘司岗’里并肩走出,共同耕种、齐心狩猎、同歌同舞、共享果实的原始生活情景。”

  《族印·司岗里》既是对佤族创世史诗《司岗里》的演绎,又是沧源县探索文旅融合发展道路的风向标。近年来,沧源县积极推荐《族印·司岗里》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级各类文艺赛事,并前往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地巡演,希望以演出为桥梁,进一步推动沧源县文化产业发展。

  本刊记者 杨旭东 通讯员 康文明/文

  郝亚鑫/图

  

  佤族歌舞剧《族印·司岗里》剧照 郝亚鑫 摄

  剧情简介:《族印·司岗里》通过独具特色的佤寨、崖画、刀舞等元素,集中展示佤族原生态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表现佤族人民对自然的崇尚与感恩、对神明的尊重与敬畏。


原文链接:https://ylxf.1237125.cn/Html/News/2024/2/18/44043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治网 lz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