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廉政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廉政建设 > 正文

闲话小年祭灶文化

发布时间:2024-02-19 来源: 安徽省人民检察院 作者:佚名

  

  2024年2月3日《检察日报》4版

  闲话小年祭灶文化

  

  作者 袁文良

  

  2024年2月2日,是癸卯年腊月二十三,即民间所说的“小年”。而小年祭灶,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而且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小年祭灶文化。

  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辑录并编纂而成的《礼记·月令》中记载:“祀灶之礼,设主于灶径”,灶径即灶边承器之物。可见,祭灶在秦汉以前就已成例制。对此,西汉刘向整理编写的《战国策·赵策》中也记述:“复涤侦谓卫君日:臣尝梦见灶君。”

  01

  

  唐代诗人罗隐的《送灶》诗中有“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之名句。由此可见,我国民间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有祭灶之礼,且历代相沿成习。不过,古时的小年祭灶,不同地方的日期也不尽相同。自清朝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皇帝都要到坤宁宫祭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此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都于腊月二十三祭灶,并逐渐传到民间,祭灶方集中在小年二十三前后。此时,在外做官、经商或读书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赶回家团圆,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来年全家平安。

  送灶神,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在边上摆好用竹篾扎成的纸马并供奉上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唐代古籍《辇下岁时记》中还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即灶王爷)醉酒”的记载。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人们便将神像揭下,和纸马一起点燃,意寓灶王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首。有壮马,有草料,灶王爷回天庭一定会一路顺风。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并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进一步记载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鲁迅诗中提到的“黄羊”,典出南朝范晔编著的《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俗。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不过,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但灶王爷到底长什么样,到现在也没搞清楚。有人说,“灶神,著赤衣,状如美女”。可也有记载说,灶王爷是一位红发獠牙的大神,少女见了,害怕还来不及,又怎么会有男女之嫌呢?可见,这只是一个民俗罢了。

  02

  

  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的“小年”,而腊月二十四被看作是灶神回天庭汇报工作的日子,因而家家户户都要在“小年”的晚上进行“祭灶”,以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灶神”,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故又称“灶君”“灶王”“灶王爷”“东厨司命”等,专职负责管理凡间各家灶火。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祭祀灶神的习俗,但一直到魏晋以后,灶神才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显然,灶神初为女神。而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而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则是一对老夫妇并坐,即灶王爷和灶王奶奶。

  “祭灶”时请灶神吃糖,听起来好听,真实的用意是以麦芽制成糖把灶神的嘴粘上,防止他见了玉皇大帝说三道四。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收有12岁的谢学墉写的《送灶》一诗,对此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忽闻爆竹乱书声,香黍盛盘酒正盈。莫向玉皇言善恶,劝君多食胶牙饧。”民间有人作的《灶君谣》一诗,对人们祭灶的初衷更是表白得一清二楚:“灶糖一盘茶一盏,打发灶君上青天。天宫见了玉帝面,不当言的且莫言。”

  人们重视祭灶,看重的是灶王爷的职责。古籍《敬灶全书中》将灶王的职责概括为“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祭灶的习俗就作了生动的描摹,读之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不过,这是高贵之家的举动。至于贫困家庭,平素朝不保夕,挨到小年,仍用不起灶糖,心中不免惴惴不安,但恰逢其时,总是要有所“表示”吧?汉代应劭在《风俗通·灶神》中记述穷苦人家的祭灶供品是“盛食於盒,盛酒於瓶”,不过其心声在一首歌谣里得到充分表达:“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今年小子过得苦,明年再请您吃糖。”宋代吕蒙正的《祭灶诗》,则是对生逢乱世、怀才不遇、空有满腹经纶却穷途潦倒的感叹:“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诗人发起牢骚来,也是夸张得很啊!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吃人家的嘴软,灶君被糖粘住嘴,上天就不能反映真实情况。清代诗人周广业的《祭灶诗》就对“吃了供奉”的灶神上天后的表现进行了叙述:“胶糖礼灶洁春盘,归到天庭夜未阑。持奏玉皇尽好事,且将过恶替人瞒。”

  03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形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形就叫作“糖瓜”或“糖饼”。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孔,吃起来酥脆香甜,别有风味。不过,真正的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稍酸,中间绝没有蜂窝。糖瓜或糖饼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半厘米,虽大小不同,但购买时仍然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两斤的,不过买的人很少。

  我国北方民间还有“送行饺子迎风面”之说。灶神要于腊月二十四回到天庭汇报工作,因而家家户户在前一天都包饺子,给灶神送行。北京地区还要于二十三晚上给灶王爷、灶王奶奶奉上供品,一般人家摆上几样水果糕点,讲究的人家还会供上一碗用糯米蒸熟的莲子八宝饭。山东一些地区讲究吃粘糕或面花。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面花则是发面后将面做成各式花样的造型,蒸熟后特别好吃,只是制作时比较麻烦。

  晋东南地区还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习惯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如此吃起来更加酥脆香甜。而在我国南方,过小年的饮食风俗则表现为不同的祭灶方式。如浙江宁波人在腊月二十三晚上要举行“送灶君”祭礼,即在灶神像前摆上祭灶果、糯米团等特色食品,另用稻草扎马或用纸折马,以炒黄豆、清水供之,全家人在年长者带领下,将想要向玉皇大帝汇报的事项说给灶神,由其转达。

  祭礼结束后要烧掉灶君像及马,以示灶神骑马回到了天庭。为使灶神能说甜言蜜语,祭灶果全用甜食,大多做成彩色的膨化食物,另有类似麻花开花的芝麻糖。“岁时如有水,风俗不同天。”在江苏南京地区,无论贫富,当夜要供红枣汤、元宝糖,燃香烛、放爆竹,俗称“送灶神”,即送灶神上天宫“言好事,保平安”。

  清代诗人查元鼎诗曰:“酬君海外佑行厨,持惯长斋合笑吾。晨夕餐从辛苦得,盆瓶礼不古今殊。鞠躬此日朝天阙,屈指明年返帝都。但祝东南兵燹静,安排茶灶泛西湖。”数千年的祭灶习俗,早已没有了祭拜神鬼的迷信成分,而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原文链接:http://www.ah.jcy.gov.cn/dwjs/jcwh/202402/t20240204_6286192.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治网 lz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