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廉政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廉政时评 > 正文

解锁“呦呦鹿鸣”合唱的走红密码

发布时间:2024-01-30 来源: 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 作者:佚名

  

  近日,在云南玉溪,一群老师和小学生排练合唱《小雅·鹿鸣》的视频在网上爆红。“呦呦鹿鸣”合唱从一股“清流”“暖流”成为“热流”“顶流”绝非偶然,这离不开普惠教育的滋养浸润,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更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的感召引领。各地要深悟“呦呦鹿鸣”背后的流量密码,抓住此次文化“复兴”热潮,厚植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土壤,创造更多激励干部群众奋进新征程的宝贵精神财富。

  坚定人民立场,因势利导、创新形式,聚焦“普惠办教育”。视频中演出的老师,是音乐老师普海玲。她在农村完小教书10多年,发现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孩子们有心事也没处诉说,性格普遍腼腆内向,也不习惯向老师表达情感。深知中小学阶段是艺术教育的关键时期,于是,她不计得失,在马家庄小学组建了若水童声合唱团。合唱团组建至今,一直无条件招收成员,从小学二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只要是喜欢唱歌的,都可以参加。在普海玲的不懈努力下,孩子们从零起步,越唱越起劲,逐步掌握了合唱技巧,性格也变得活泼起来。普海玲在工作之余组建合唱团,克服了成立初期的场地不理想、演出不顺利和家长不支持等重重困难,只是希望村里的孩子们“在合唱中学会表达,在团队交往中感受快乐,在不断实践中拥有如水般坚韧的品质,明白坚持的意义”。这是普海玲的美好初衷,也是她的拳拳初心。我们要发挥年轻干部思维想法新、接受新鲜事物快的优势,主动“触网用网”,多动脑子、多想法子,还要时刻将群众的安危、冷暖、苦乐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群众痛点、难点、堵点中厚植为民情怀,在一路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中亮相“出圈”。

  遵循历史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文化润人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老师们浑厚有力、深沉宽广的合唱配上轻灵清澈、质朴纯真的童声朗诵,让这首源自传统经典《诗经》的古诗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唤醒了大众的文化记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重视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建设文化强国、推进复兴伟业。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华文明传承至今而从未中断。华夏文明绚烂多姿、源远流长,不同的文化因其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历史积淀、产业基础等因素,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玉溪是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乡,为传承好红色音乐文化,联合多部门举办了首届“聂耳杯”中小学生合唱比赛,在比赛的驱动和若水童声合唱团的引领示范下,不少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特色等内容融入合唱教学中,塑造学生们诚实、勇敢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对涵养学生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起到积极作用。我们有基础、有条件、有底气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在遵循文化传承历史规律的前提下,深入研究区域历史特色文化,着力保护“完整性”,主动打造“老字号”,让传统文化能够“唱”出来,“传”悦耳!

  注重与时俱进,因时制宜、推陈出新,传承“文明引风尚”。2022年8月,玉溪聂耳教师合唱团正式成立,成员以玉溪市一线音乐教师为主,通过常规排练、短期培训、假期集训,参加高规格的合唱比赛、举行汇报音乐会等形式,培养一批懂合唱、能指挥、会教学的骨干教师队伍,带动全市中小学艺术教育队伍建设,进一步促进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提升。玉溪聂耳教师合唱团的老师大多来自全市各基层学校,近70%都在乡镇或山区任教,他们在基层学校组建了50余支学生合唱团,为3000余学生常态化开展合唱指导,影响带动近16万中小学生参与合唱教育。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只有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我们要顺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让“走红”变“长红”。

  张轩鸣(昆明市盘龙区委组织部)


原文链接:https://ylxf.1237125.cn/Html/News/2024/1/23/43840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治网 lz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