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青:太极拳名师的家国豪情
西南联大在昆明办学后,始终致力于做好“联合办学”这篇大文章。一方面,以兼容并包的精神融汇北大、清华、南开的良好办学传统,团结好三校原有师生;另一方面,继续延聘各方面的优秀师资。太极拳名师吴志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西南联大的。
堪负盛名的国术名家
吴志青(1887~1951),安徽歙县人,国术名家、太极拳名师。他从小精习技击,曾拜师“查拳”名家于振声、马锦标学习武术,对翰墨文章亦抱有浓厚兴趣。
吴志青12岁即外出谋求生计,后弃商转学,考入巡警学堂,继而转读中国体操学校。民国时期,他先后担任南京第四师范学校、江苏省立第一工业学校等校的体育主任。
1919年,吴志青在上海创立中华武术会,1923年又创立中华体育师范学校。其间,率队参加远东运动会。会上,500名小学生表演了由吴志青亲自训练的“科学化的国术”(新式体操)、叠罗汉等项目,受到中外人士一致好评,为我国体育界争光。
北伐战争爆发前后,吴志青追随冯玉祥、于右任加入中华革命党,毅然从戎,任西北国民军武术总教练,随军转战河南、甘肃、陕西等地。不久后,受聘担任中华国术馆董事、上海国术馆馆长,成为颇有盛名的国术名家。
全面抗战爆发后,吴志青于1937年10月至1941年6月出任军事委员会西南运输处视察和经济部贸易委员会富华公司仓库主任,为全面抗战时期的军事运输和对外贸易努力工作。1941年7月,吴志青弃政从教,受聘担任西南联大训导处训导员,兼任体育部教员。
以躬亲之范成为青年先导
到西南联大后,吴志青一家五口都在昆明生活,然而他在学校的薪金仅够全家半月之需,生活捉襟见肘。为改善经济状况,只好以教授太极拳的收入贴补家用。
吴志青经常约请李公朴、冯友兰、华罗庚等校内外名家,或研习太极拳,或探讨国术历史文化。同时,组织包括印度来华研究生许鲁嘉(T.K.ShibrurKar,擅长瑜伽柔术)在内的一批青年学生练习太极拳。
吴志青教授的太极拳,不仅继承了“查拳”精华,还以自己力倡的科学化国术思想的创新实践,使太极拳这项体育运动绽放异彩,显露独特魅力。西南联大训导长查良钊说,经和吴志青一同研习后,个人“对于太极拳之兴趣遂亦继长增高”。
1945年1月,时任西南联大哲学系研究编译员韩裕文在昆明靛花巷撰文,披露师从吴志青研习太极拳后收到的奇效。他说:“吾生而体弱,且自幼即得胃病,屡治不愈。自来昆明,又以气候变化,不能适应,时感风寒。约自去年夏间乃与师友数人同随志青先生学太极拳。不两月而学毕。于是日日清晨自习一次。每习至中段辄觉背上温度渐增,腹中浊气外溢。至于终了,乃微汗冒露,而全体轻松,精神焕发。习之日久,而风寒不内侵,胃病不复犯矣。”
作为西南联大的教师,吴志青虽已年长,仍愿以躬亲之范,成为青年人学习效仿之先导。联大经济学系校友谢汉俊说:“吴师为人挚诚正直,做事认真负责,不畏恶势,不怕谗言,凡事只要他认为是合乎正义,合乎公理的,他就不顾一切向着既定目标做去。”
愿以残躯献给国家
吴志青素以豪爽和爱国闻名,他认为,“吾辈治技者,于国弱民贫之际,咸应各尽提倡国粹、发扬民族精神之责任”。在为前线将士献血的运动中,吴志青慷慨献血300毫升,表达对抗敌将士的无限敬意。为此,查良钊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高度赞扬他的爱国热情。
1944年,在国家号召下,西南联大发起青年从军运动。此时的吴志青已57岁,在身负家累的情形下,仍不顾一切地主动请缨参加“青年远征军”。他说:“我的年龄虽然已超过规定,但身体与经验,尚能适合军人条件。个人现在没有什么舍不得的东西,也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事情,区区此衷,但愿为祖国尽一点力量。”
1944年10月12日,吴志青特地向昆明《中央日报》编辑部去信,强烈表明从军愿望。他在信中说:“窃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乃先古明训……最近我军事当局因鉴于战局严重,特发起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以增进军事力量,而奠下此后反攻胜利基础……吾辈虽已非青年,然愿体格强健者,乘此大好报国良机,群起参加,以尽匹夫职责,并为青年先导。”
吴志青“愿以残躯献给国家”的悲壮与真挚,感动了联大校内外很多人,国内报纸争相报道,联大教授潘光旦赋诗赞颂:“先生忧国真如焚,气豪不识老将至,国家养士徒哺啜,收效驰驱自隗始,请缨欲伍少年兵,直教三军可夺帅!”
不过,正如联大知识青年志愿从军征募委员会致其公函所说:“迳启者,从军运动台端首先报名参加,以为倡导,曷胜钦佩。惟按中央法令,台端已超出规定年龄,未能保送入营。”
尽管未能获准从军,但这份家国之情令其深感自豪。1945年,吴志青的新著《太极正宗源流》在李公朴主持的昆明北门书屋出版。在全书末尾,他特别附录了致《中央日报》的书信,以铭其志。
作为一位笔耕甚丰的太极拳名师,吴志青在其自传《历世纪》书末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作为平生自评,并说:“综观余半生事业,多为人作开路先锋,辛苦有成,人来坐享,好在余素持社会服务之志愿,人不愿为者我为之,人之所享受者亦即我之所享受,故虽终身耕耘,物质毫无所得,亦从未介介。”这是他的心声,也是他的品格。
龙美光(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
原文链接:http://ylxf.1237125.cn/Html/News/2023/10/27/43064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下一篇:我们的金婚
- 盘锦市盘山县人民法院以不...23-12-15
- 致中共泗洪县委杨云峰书记...22-06-17
- 邹福君带人来政讯通-全国...21-11-12
- 兴义市教育局滥用职权,违...24-06-04
- 致河源市人民政府李勇平市...23-11-03
- 邹福君,自称中国雷锋报~...21-11-10
- 致广东省人民政府王伟中省...23-11-03
- 《〈实践论〉〈矛盾论〉精...21-08-21
- 邹福君,自称中国影响力人...21-11-09
- 赵乐际对葡萄牙进行正式友...24-11-25
- 乌兰牧骑,永远在路上24-11-24
- 番禺检察:“邻里检察”把...24-11-24
- 淬炼本领铸警魂 规范履职...24-11-24
- 赤坎检察:80余万元环保...24-11-24
- 全省检察机关荣获6项奖项24-11-24
- 利剑护蕾|在现场!这样普...24-11-24
- 检察日报:打官司走不通,...24-11-24
- 进一步打响北疆文化品牌 ...24-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