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廉政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廉政教育 > 正文

深刻理解大食物观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3-10-13 来源: 辽沈智慧党建云平台 作者:佚名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践行大食物观,合理开发利用东北各类资源,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养殖,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大产业。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大食物观,对于新形势下保障国家综合安全,走好农业强国之路,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大食物观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

  食物结构更加优化。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升,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已经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对食物营养的摄入日益科学,对食物营养的需要不断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大食物观的提出,主要针对解决食物结构性调整问题,不仅向主粮要食物,也要向“副食”要食物,促进了食物的结构性优化。

  食物来源更加多元化。大食物观要求全范围、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逐步实现以种植业中的粮食作物为基础,向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要食物;以农业为基础,向林草业、畜牧业、渔业等副业要食物;以耕地资源为基础,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等全部国土资源要食物,甚至向更为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向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

  食物供给更具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大食物观聚焦人民需求侧的食物需求变化,让生产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主张拓展食物生产空间,从全部国土资源中开发食物生产潜力,让山水林田湖草沙都成为食物供给资源,为食物供应稳定“开源”。同时,鼓励增强科技赋能,转变生产方式,实现食物供给系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树立大食物观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

  树立大食物观是稳定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秩序的客观需要。大食物观的提出回应了我国现阶段更高层次的粮食安全需求,有助于减轻主粮的资源禀赋压力,也有助于完善食物全产业链的发展,能够有效防范粮食安全“卡脖子”问题,增强我国粮食安全“压舱石”的作用。

  树立大食物观是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求。近年来,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食物消费明显呈现人均直接消费口粮减少、非粮食食物消费增加的变化趋势。树立大食物观,正是基于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通过食物全产业链开发,实现食物多元有效可持续供给,在食物供应的数量、结构、质量、营养等方面回应人民现实需求,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树立大食物观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人与自然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只有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才能通往经济和自然良性发展的和谐之路。大食物观倡导的正是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下的食物系统的发展理念,强调将国土资源禀赋进行合理利用,依靠科技创新深入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缓解现存农业生产资源压力,破解技术瓶颈,有效推动食物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共同发展,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以践行大食物观助推辽宁全面振兴

  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辽宁具有得天独厚的粮食生产基础与条件。作为全国重要粮食主产区,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是辽宁首要的担当。一方面,坚持“藏粮于地”。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黑土地保护工程,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在发挥好传统耕地资源“稳产”优势的基础上也要积极“开源”,深入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新模式,推动盐碱地变成“米粮仓”。另一方面,坚持“藏粮于技”。要发挥辽宁科技研发优势,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不断优化配套栽培技术,打造大面积单产提升新样板,切实扛牢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要依托自然禀赋,充分开发多种食物资源。树立大食物观,要突破粮食生产的耕地资源禀赋的禁锢,加强对非耕地资源的立体开发利用。全省典型黑土区适合高品质的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辽南丘陵地力和气候适合水果种植,东西部山区是绿色林下经济发展转型的试验田,辽河三角洲冲积区适合优质水稻种植和螃蟹等水产养殖。同时,全省水资源丰富,可根据各地区的资源和禀赋,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推动农林牧副渔五大产业之间的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进而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要立足区位优势,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辽宁作为东北唯一的沿海省份,是对外开放的新前沿。由于近年来世界农产品生产、贸易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增加,我们一方面要立足自身农业生产、积极拓展农业市场,增强食物供需的韧性;另一方面要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发挥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区位优势,助力形成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资源的国际配置,深度融入全球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大产业格局。强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产业、科技、品牌协同发展的现代农业大产业格局,增加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附加值。要合理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培育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等业态发展。要增强科技赋能农业产业生产,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释放农业生产力。发展新型加工、包装技术等,提高食物的耐储运能力,不断完善食物系统发展的多维科学发力点,降低对有限自然资源的高度依赖,贯彻科技兴农、科技强农的要求。要在特色产业产销对接、品牌打造、附加值提升等环节深度投入。建设具有品牌特色的农业产业,重构特色农业产业成果的价值发现、价值实现、价值增值和价值共创机制,推动农业产业特色产品的价值链重塑。


原文链接:https://www.lndj.gov.cn/portaluploads/html//site-4/info/4811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治网 lz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