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廉政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视野 > 正文

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

发布时间:2023-10-11 来源: 陕西党建网 作者:佚名

  ●新时代推进文化建设,要立足中国实际,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成果的指导和引领下,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文化建设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固本培元、凝心聚魂,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这一重要论述就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深刻阐明了坚持守正创新在文化建设中的核心意涵和精神实质,指明了新时代推进文化建设必须坚守的根本方向、必须遵循的根本制度、必须坚持和运用的创新思维,鲜明彰显了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浩然正气和凛然锐气、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革故鼎新、辉光日新。历史长河川流不息,时代大潮浩浩荡荡,正气长存于天下。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文化、赓续弘扬中华文明,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内在机理,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大势,向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光明前景迈进。在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秉持和贯穿其中的历史文脉,集中体现在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以及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与世界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这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彰显中华文化独特优势和价值理念,凝练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赓续这一历史文脉,就是要在文化建设上举旗帜、明方向、正导向,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涵,是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鲜明品格,具有科学理论的真理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充满着人民的力量、科学的力量和实践的力量,彰显着创新的自觉和时代的风貌,是新时代新征程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要精神源泉。

  坚守人民立场、站稳人民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新时代推进文化建设,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根基和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认识论、方法论和行动指南。理论只有与实际相结合才有生命力,科学理论只有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创新发展,焕发真理光芒和科学伟力。守正就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但不是刻舟求剑,还要往前发展、与时俱进,否则就是僵化的、陈旧的、过时的。新时代推进文化建设,要立足中国实际,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的指导和引领下,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弘扬守正创新的正气,强基固本

  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守正创新的正气体现在文化建设领域,主要来源于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深深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始终贯穿并充分彰显于坚守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守正的制度根基、创新的制度保障。文化建设坚守这一根本制度,就是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巩固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坚守“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既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想根基和正确方向,又是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两个结合”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坚守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昂扬守正创新的锐气,开拓创新

  理论的生命力、文化的创造力重在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重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文化建设只有创新,才能赢得优势、主动和未来,创造新的辉煌。

  保持定力和改革创新的统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运动中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开辟前进道路,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新时代文化建设,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唯有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与时代发展大势,坚持总结历史和面向未来的统一,才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到源头活水,传承弘扬好革命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永久赓续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历史文脉。

  科学运用创新思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文化建设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固本培元、凝心聚魂,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统一,突出鲜明的实践特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坚守好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丰富和深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与机理,开辟和拓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广阔发展道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谱写当代华章。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魏捷


原文链接:http://www.sx-dj.gov.cn/a/dkll/20231009/99519.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治网 lz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