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廉政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廉政时评 > 正文

五个聚焦,确保主题教育巡回指导高质量推进

发布时间:2023-10-11 来源: 七一网 作者:佚名

  

  

  加强督导指导,是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的重要抓手。巡回督导组作为上下联动的“桥梁纽带”,要围绕主题主线,坚持跟踪问效,严标准、把细节、防形式,确保“督”在关键,“导”在点上,不断提升主题教育的质量和成效。

  一、聚焦“关键少数”,在组织领导上下功夫。坚强的组织领导,是扎实开展好主题教育的前提和保证。要通过“抓书记、书记抓”的方式,盯紧党委书记这个“关键少数”,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责任,突出“头雁”的示范引领,带头学、带头改、带头抓。要与区县党委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把责任明确到位、措施落实到位、问题解决到位,做到既积极又不越位,既主动又不包办。要坚持原则、讲究方法、提高效率,紧紧依靠区县党委,及时发现问题,敢于“亮剑”;及时校准准星,甘于“重来”;及时纠正偏差,勇于“回正”。坚持过程评价和总结评估相结合,确保主题教育不虚不空、不走过场,使主题教育转化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

  二、聚焦因地制宜,在分类指导上下功夫。第二批主题教育面广量大、类型较多,具体情况各有不同,存在问题千差万别。要针对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对象,因地制宜,科学安排,着力突出精准化和差异化。既不能“左右一个样”搞“一刀切”,也不能“上下一般粗”搞“一竿子”。要优化指导方式,多以“四不两直”的形式,通过随机抽查、实地查看等方式,到窗口多看、到基层多听、到现场多见,了解实情、分类指导。要坚持同题共答,提出问题时,换位思考、紧盯实际;研究问题时,一起分析、帮找对策;解决问题时,提供政策、协调沟通,确保主题教育一贯到底、落实到位,使主题教育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聚焦为民宗旨,在开门教育上下功夫。坚持“开门搞教育”是开展主题教育的题中之义、应有之音。巡回督导不能“自弹自唱”“自娱自乐”,要真开门、开大门,扩大群众的参与度,让基层的声音“进得来”,让下面的意见“上得去”,“问诊”于民,“求教”于民。要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拉家常”“坐马扎”“听牢骚”,掌握一手资料,防止“视野盲区”,避免“雾里看花”。要落实“民呼我为”“接诉即办”的机制,虚心听取群众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主动倾听群众评价,将管用的“土办法”“金点子”挖出来用起来,对群众不满意的及时“返工”“补课”,确保主题教育看得清楚、感受真切,使主题教育转化为践行群众路线的真实写照。

  四、聚焦严实标准,在从严把关上下功夫。巡回督导既是政治任务,也是政治责任。要敢抓敢管,严肃较真,以高标准严要求加强对实施方案、问题清单、专项整治方案、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等审核把关,发现问题及时纠偏、督促整改。要注重工作统筹,督促区县党委把开展主题教育同党中央重大决策、市委重大部署和本地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同频共振。统筹做好稳增长、抓转型、夯基础、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坚决防止“两张皮”。要抓重点、重点抓,在督导对象和措施上下真功,畅通群众“最后一公里”,与群众近距离、面对面、实打实,把问题解决在群众“家门口”,确保主题教育方向正确、见人见事,使主题教育转化为为民服务的有效载体。

  五、聚焦自身建设,在改进作风上下功夫。作风好不好,直接反映出人民群众对主题教育的切身感受。第二批主题教育层级多、链条长,稍不留神就会有“温差”、现“落差”。要坚持从基层实际出发,防止把有没有领导批示、开会发文作为工作落实的标准,避免以材料汇报评判工作好坏。要主动下沉基层一线,注重以下看上、见微知著。充分考虑基层承受力,多体谅其难、多理解不易,坚决防止“命令主义”。要减轻基层负担,尊重区县党委的主体作用,坚持实事求是,防止层层加码。注重强基固本,不搞“假大空”,消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影子,推动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确保主题教育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使主题教育转化为密切干群关系的真情纽带。

  (作者单位:重庆市商务委员会)

  

  

  


原文链接:https://www.12371.gov.cn/Item/636643.aspx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治网 lz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