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科研更需“温度”
近日,2023年“科学探索奖”评选落下帷幕,王钻开成为首届港澳获奖者。求学之路屡次受挫,被导师直言“不适合搞科研”的他,在物理研究的冷门领域坚持深耕,最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能量转化效率。在颁奖典礼上他表示,希望年轻的科学家不要惧怕失败,勇敢迈出第一步。
在科研事业中,冷门领域有着独特的价值。一些冷门的科研领域,除了研究难度较高、周期较长、成果难以转化这些因素外,还有收入低、关注度低、人才储备少等现实原因,让人产生“可远观而不可亲近”的感觉。久而久之,科学共同体更加难以群策群力、共同攻关。长期看,这种恶性循环,甚至可能耽误整个科学事业的发展进程。因此,选择投身科研事业,要有更加长远的眼光和大无畏的勇气,而非“冷眼看冷门”,对其敬而远之。
具体来说,科学家不仅要有“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还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奉献精神。在决定勇攀高峰后,就需要埋头苦干。从屠呦呦团队遍阅古方研究青蒿素,到王钻开一以贯之探索常规固液接触时间极限,无论哪一个冷门领域,越是接近未知的“无人区”、创新的“高寒区”,就越是需要激情与智慧燃烧。没有满腔热情,就难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定决心。相对于万众瞩目的热门领域,冷门研究则常常是默默无闻。但王钻开等人的成功证明,只要怀着一颗“火热的耐心”,再冷的板凳也终能坐热。
如何让冷门不冷,除了弘扬科学家精神之外,还需要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驾护航。在科研人员勇敢创新、守住寂寞、攻坚克难的路途中,要减少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不应盲目以短期科研成果为导向,而要做时间的朋友,给冷门研究创造良好条件。对此,科研主管单位和相关机构要鼓励科研人员投身冷门研究、原创性研究。一方面,需要给予充分的经费支持;另一方面,要改革科研评价体系,建立科研容错机制,引导科研人员不盲目追求热门,从申项目、评奖项的“小圈子”中走出来,潜心追求真正有价值的科研突破,攻克“卡脖子”难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责任编辑:魏捷
原文链接:http://www.sx-dj.gov.cn/a/jwsp/20230926/9921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盘锦市盘山县人民法院以不...23-12-15
- 致中共泗洪县委杨云峰书记...22-06-17
- 邹福君带人来政讯通-全国...21-11-12
- 兴义市教育局滥用职权,违...24-06-04
- 致河源市人民政府李勇平市...23-11-03
- 邹福君,自称中国雷锋报~...21-11-10
- 致广东省人民政府王伟中省...23-11-03
- 《〈实践论〉〈矛盾论〉精...21-08-21
- 邹福君,自称中国影响力人...21-11-09
- 悟延安精神 为人民服务24-11-28
- 检察听证让公平正义看得见...24-11-28
- 联动履职 共同守护河畅民...24-11-28
- 利剑护蕾|检察官“跨界”...24-11-28
- 检察日报:守好“钱袋子”...24-11-28
- 检察日报:以立案监督为抓...24-11-28
- 四川省检察院成功举办第二...24-11-28
- 昌都市人民检察院、昌都市...24-11-28
- 天水:召开“检护民生”专...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