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奔跑吧,我的村寨——重庆华溪村蹲点调研笔记
溪流潺潺、鸟鸣啁啾,白雾萦绕着山间村寨,时而如玉带飘舞,时而如青烟袅袅,山脚下田地里的劳动身影随处可见。
这里是华溪村,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的一座土家村寨,武陵山区一个曾经世代贫穷的小山村。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乘飞机、转火车、换汽车来到华溪村考察,了解该村通过种植中药材黄精等特色经济作物带动村民脱贫的情况和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情况,鼓励乡亲们要一起奋斗,努力向前奔跑。
四年多来,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一直引领当地干部群众不停“奔跑”,2019年底华溪村全村实现脱贫,村寨一年一小变,四年大变样。近日,新华社记者来到这里蹲点调研,走近一个个“奔跑”者,感受村寨的精彩变迁。
这是8月28日拍摄的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产业选准了” 黄精地里生“黄金”
村民马培清家院子旁,有一小片2018年底种下的黄精,杆茎上细长的绿叶,在微风中舒展摇曳。
“我们村第一批种的黄精还有200多亩,那场面才美呢。”华溪村党支部书记王祥生笑着说。
黄精是一种中药材,当地老百姓的读音很像“黄金”。黄精从种苗到采收的生长周期一般为5年,如今到了收获的季节,大家都盼望着黄精变“黄金”。
“黄精能不能变成黄金我不敢说,但我确实离不开它了。”马培清的儿子陈朋笑着说。
陈朋过去在浙江打工,孩子读小学时举家回到老家华溪村。华溪村当时没有像样的产业,土地多为零碎的坡耕地,人均可耕地不足一亩,种地没多少收益。村里也曾发展过辣椒、菊花、竹笋、前胡等产业,但都收效一般。
陈朋刚开始偶尔打零工,赚了钱就去喝酒,“每天喝得‘二麻二麻’的”,终于把自己喝成了酒精肝,住院20多天,从此变成了贫困户。
“种黄精吧。”王祥生劝道。
当地山林里生长着野生黄精,有的村民会挖回家零散种植。后来经专家论证,华溪村有着适合黄精等中药材生长的绝佳环境。
2018年底开始,村里尝试以村集体为主体集中连片发展黄精产业,种苗、农资等成本由村集体投入,村民出土地、出劳力,参与日常管护。这既盘活了土地资源,还通过发放管护费、劳务费、利润分红实现集体与个人的利益联结。
在王祥生的动员下,陈朋把自家6亩地流转给村集体种黄精,并负责黄精基地除草、剪枝等日常管护。
4月14日,村民陈朋在地里管护种植的黄精。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一般搞农业很难致富,你为什么喜欢种黄精呢?”记者有些疑惑。
“刚开始确实觉得种地没意思,可后来就离不开了。”陈朋笑着说。
他给记者算了笔账:黄精采收前,土地流转费、管护费、务工费等加起来,这几年已有3万多元入账,今年黄精收获时预计还能分红3.6万元。
在华溪村,和陈朋一样“痴迷”黄精的大有人在。30岁的驻村工作队队员晏雨露是土木工程专业的硕士,却对农业科技孜孜以求。通过查资料、反复试验,他终于找到让黄精苗生长周期缩短3个月的窍门,有了空前的成就感。
再过两三个月,总书记考察过的200多亩黄精就要收获了。
王祥生说:“总书记来村里考察时关心黄精产业发展,询问产业是否选准了,当时我回答‘产业选准了’。现在更有信心了,如今村里的黄精种植面积已经有730亩了。”
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土特产”文章。如今,华溪村正在发展黄精、黄连、蜜蜂“两黄一蜂”等特色产业。2022年,全村脱贫人口年人均收入达19415元,比2014年翻了近两番。
村民的保障一年比一年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华溪村考察时说:“看到大家不愁吃、不愁穿,教育、医疗、住房安全越来越有保障,心里感到很托底。”
村民李言碧家门前的水泥地面平整干净,屋后一大片的脆桃林郁郁葱葱。
李言碧在外打工时因车祸导致腿脚不便,只能带着10多岁的女儿回乡。但老家的木屋因多年无人居住而倒塌,只能租房住,不仅要支付年租金8000元,而且上下4层楼很不方便。
“过去的贫困户盖不起新房,只能在老房、危房里凑合,住房安全得不到保障。”村干部介绍说。
“现在这房是去年新建的。没有政府的支持,建房,想都不敢想。”李言碧说,村里给他争取了危房改造补贴2.5万元和农厕改造补贴1700元,又从村里的“两不愁三保障”基金中拿出5000元,加上他自筹的1万元,一座带厨房的平房就建了起来,新建的厕所就在平房旁边。
李言碧所说的“两不愁三保障”基金,是华溪村为防止农户返贫而设立的,是兜底救助的补充,也是保障农村共同富裕的基础。
“这几年华溪村进一步完善了‘两不愁三保障’机制,我们要让总书记感到更托底。”王祥生说。
“两不愁三保障”基金的另一个功能是救急。村里易返贫致贫群众近九成都是得大病的,他们报销医疗费时可能因一时资金周转难而影响生活。去年,该基金帮扶了20多户这样的家庭,每人资助1000元。
这是8月28日拍摄的危房改造后的村民张剑峰家。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村集体经济是“两不愁三保障”基金的源头活水。华溪村2017年成立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经营大米、蜂蜜、莼菜、脆李、药用木瓜等农产品销售以及旅游研学。
“公司将红利的93.6%分给村集体经济联合社,后者将所得60%用于全体村民分红、30%作为‘两不愁三保障’基金、10%作为村集体公益金。”华溪村驻村第一书记孙斌介绍。
眼看着黄精又要为村集体增加几百万元收入,王祥生说,村民的保障一定会一年比一年好。
4月13日,在华溪村第五届分红大会上,村民在排队领取分红。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奔跑”成为村寨最热的词
在华溪村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对乡亲们说,要一起奋斗,努力向前奔跑,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
“奔跑”,如今是华溪村最热的词。
采访中的一天上午,大雨滂沱。记者在村道上看到秦廷惠等村民穿着雨衣雨靴匆忙往家赶。一问才知道,早晨下小雨时,他们依然去地里干活了,现在下大雨才回来。
在华溪村,冒雨干农活不是新鲜事,因为大家都在努力向前“奔跑”。
47岁的村民刘益洪18岁就到广东等地打工,这几年回村后就一直在“奔跑”。开起全村第一家农家乐、养蜂、务农,他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却乐在其中。
华溪村山峦起伏,野生草本、木本蜜源植物丰富,是中华蜂的“天堂”,非常适合发展养蜂产业。如今经过村里组织的各种培训,养蜂已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雨后的青山苍翠欲滴,刘益洪带着记者上山看蜂桶。沿着一条水渠壁向上走,穿过竹林和玉米地,在一处向外凸起的巨石之下,记者看到了两只圆形蜂桶,巨石为蜂桶提供了遮风挡雨的天然庇护。“深山里不通车,蜂桶要一只只背上山,深山中花多,蜂采百花蜜,酿的蜜又多又有营养。”刘益洪说。
刘益洪养了30多桶蜂,这是离他家最近的一处,其他都在深山中,他隔几天就进山管护一次,还在山里蜂桶边安上了摄像头,方便随时查看。
这段时间,刘益洪已经开始收获蜂蜜。“今年天气好,预计蜂蜜收得肯定比去年多。土蜂蜜不愁卖,去年340斤就留了一斤自己吃,其余全卖光了。”刘益洪笑着说。
养蜂只是刘益洪的“副业”,农家乐经营是他的主业。如今生意好时,每天五六辆大巴的客人来用餐,宵夜也火爆。刘益洪说:“虽然累,但很值。”
这是8月28日拍摄的华溪村村民开设的农家乐外景。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记者在华溪村调研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奔跑”的队伍。这两年回村的年轻人已接近30人,他们用不同方式实现着人生价值。
25岁的马前飞家在华溪村偏岩坝。三年前,为了照顾父母,他回到村里,将自家改成了农家乐,今年他预期收入能达七八万元。生意淡季时,他在村里参与集体务工,树苗嫁接、打枝等技术活主要都由他这样的年轻人干。
“奔跑”,是这座土家村寨的姿态,也是华溪村干部群众的精神状态,大家似乎都有使不完的劲儿。“因为党的政策好,就必须努力向前‘奔跑’!”中益乡党委书记刘登峰说。
原文链接:https://www.12371.gov.cn/Item/635976.aspx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盘锦市盘山县人民法院以不...23-12-15
- 致中共泗洪县委杨云峰书记...22-06-17
- 邹福君带人来政讯通-全国...21-11-12
- 兴义市教育局滥用职权,违...24-06-04
- 致河源市人民政府李勇平市...23-11-03
- 邹福君,自称中国雷锋报~...21-11-10
- 致广东省人民政府王伟中省...23-11-03
- 《〈实践论〉〈矛盾论〉精...21-08-21
- 邹福君,自称中国影响力人...21-11-09
- 悟延安精神 为人民服务24-11-28
- 检察听证让公平正义看得见...24-11-28
- 联动履职 共同守护河畅民...24-11-28
- 利剑护蕾|检察官“跨界”...24-11-28
- 检察日报:守好“钱袋子”...24-11-28
- 检察日报:以立案监督为抓...24-11-28
- 四川省检察院成功举办第二...24-11-28
- 昌都市人民检察院、昌都市...24-11-28
- 天水:召开“检护民生”专...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