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廉政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视野 > 正文

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3-08-29 来源: 七一网 作者:佚名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中华文明所具有的五方面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是一个重要的宣示。这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根本性意义的总括梳理与开拓引领,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资源底蕴,是党的文化战略筹谋的内涵渊源,是对于中国当今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选择的追根溯源与深度阐释。

  五方面突出特性的阐述,是一个整体,有着互文互补、互为因果的逻辑关系。连续性是深厚的品质;创新性是连续与发展的保证;统一性是中华文明的凝聚力与整合性;包容性是内涵的丰沛与创新的契机;和平性是我们的文明主题与对人类的贡献。

  栉风沐雨  连续不断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不是偶然的。

  首先从文化本身来看,中华文明提倡一种迎难而上、披荆斩棘、坚忍不拔的精神。愚公移山、卧薪尝胆、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铁杵磨成针,直至20世纪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以及感天动地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都是罕有其匹。

  其次,我们的文化强调实事求是、知行结合。士人治学,首要在于修齐治平、经世致用,“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同时,强调“脚踏实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改革开放中,邓小平同志提倡“实事求是”,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奋斗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因应调整,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式发展前进的路径。

  我们的文明中还有一种颠扑不破、辩证统一、灵活机动、祸福相倚、穷通转化的哲学与谋略智慧。中华文明提倡“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既精诚于大道之行,又专注于术的精准运用,引领中华民族一次次转危为安、遇难呈祥。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自成体系,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这是中华文明的光荣与伟大。同时旧邦新命,一个古老的极具特色的大国,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变局,必然要承受动荡挑战、艰难困苦。我们拥有光辉的成就,也不乏多灾多难的锤炼;得到多方的敬意,也在近现代落后挨打,饱受侵略、宰割和耻辱;我们拥有悠久与丰厚的、古道热肠的文化资源,也为科技的落后与国力的衰退而痛苦反思、艰难求索。

  终于换了人间。历史经验与文化积累、中华精神与中华智慧,多方面地深入炎黄儿女心魂,成就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人民革命、改天换地、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与惊天功业,谱写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崭新篇章。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华文化是中国的力量所在,是同心同德的凝聚力所在,是独立自主的荣誉尊严所在。一次又一次,正是中华文明以自己的仁爱、礼义、和穆的正道理念,经世致用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多彩多姿的活力与吸引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入理入情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化解了中华民族内部的纷争,阻遏了域外森林法则的野蛮与霸权暴力,成就了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兴旺、发展与连续,彰显了别具特色的东方文明的伟大存在。

  创新注入持久活力

  站在奔流不息的大河之滨,孔子发出过千年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礼记》早就讲“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周易》上说的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国文化的根系中自来就有着求新求变的改革与创新意识。

  守正与创新,是互为依存的两个方面。李白哀叹的“白发死章句”的腐儒,并非守正,而是守旧,是泥古;张之洞受教于鹿传霖的“厉行新政,不悖旧章”,从他主观上来说,是要守正而不守旧。但只有中国共产党最为彻底地实现了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领导着中国人民走上统一之路、复兴之路。创新是一种文明得以持续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品质,是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助推器。没有一代代志士仁人的勠力担当和智慧贡献,就没有中华文化的与时俱进、焕发生机。

  又到了历史的关头。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面对新的国内国际局势,我们党勇于接受新事物,从未停止过创新的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从严治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都有新的政策、布局和策略,而且目光长远、视野宏阔,使中国共产党面貌一新,经济发展面貌一新,国防建设面貌一新,也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的实践为之一新,使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面貌为之一新。

  有统一才有人民福祉

  统一性是中华民族的信念所在,自古以来,国家分裂、山河破碎,自然没有安居乐业可言;反之,国家统一、多元一体、万众一心,能创造最大的福祉。中国人对于统一的认知,把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国家观与世界观。

  中华民族历史上,凡是在统一大业中建立功勋的人物,往往被尊为可歌可泣的英雄,受到人民的拥戴与歌颂。南宋将领文天祥在国家分裂时写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悲声;诗人陆游在临终之际留下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叮嘱。方志敏烈士在列强横行时发出呐喊:“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中国人民正是基于对国家统一民族不亡的集体认同,紧紧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所扛起的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大旗之下,形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方才取得了抗日战争与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人早已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模式:56个民族一家亲。我在新疆生活工作16年,那里有许多少数民族同胞,与8个国家接壤。我亲身感受到,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心向祖国,始终与内地人民保持着荣辱与共、祸福相倚的紧密关系,他们惟愿在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中,与祖国人民共同进步、共同富裕。

  中华民族历史上,除了短暂时间和局部地区,没有排他性全国宗教信仰。古代民间有百样俱全的多神崇拜,朝廷与社会士人对之持包容与尊重态度,同时警惕它的极端化邪教化可能。另一方面士人精英则注意于终极概念的研讨,提倡的是对于天地、大道、仁德的信仰,而不是人格神的灵验与做主。“未知生,安知死”“六合之外存而不论”的超等智慧,使中华民族在相当程度上避免或弱化了宗教与政权的龃龉或合谋,也减少了不同宗教信仰间的火并混战。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实行的宗教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同样行之有效,促进了各种宗教与信仰和睦相处,生态和谐、社会稳定,同样证明了国家统一的人心所向。

  再以汉字为例。汉字的多重信息特质,达到了不同方言在文字上的一致,大大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而北京地方话又由于兄弟民族的入主和民族杂居,吸收保留了不少北方民族的语言因素,丰富了北京地方话的词汇与发音,成就了中华民族共同创造普通话的佳话。

  中华文明的统一是多元一体的统一,是中华文化罕有的凝聚力包容性与整合能力的统一,是连续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如今我们推动的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基础上的统一。这样的统一是经得住历史考验的,是难以撼动的。

  兼收并蓄  开放包容

  包容性体现的是一种以文化自信为基础,进一步打开学习发展空间的大气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我们的文明是善于学习、勇于拿来的文明。兼收并蓄需要足够自信,吸收消化需要创造的能力。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还含有一种“仁爱”“公正”“与人为善”的胸怀。中国人懂得,自己好,也应该让别人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才是正道。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就是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最好体现。中国自从打开了向世界开放的大门,就再也没有关上。几十年来,中国人在引进、学习、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稳扎稳打,以中华文化赋予我们的智慧,再创造、辟新道,一步步跃上了新台阶,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文化大国和科技大国。

  和平发展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和平性,既是中华文化追求的目标,也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孔子讲“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中华文明中有一种文化立国、文明治国、注重教化、建立礼义社会的理想。中华文化注重的是权力的合道性,是对于君子文明的提倡与对于权力的道德引导。

  面临前所未有的世界变局,我们更加强调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践,是中国对世界乱局做出的最好回应。我们提倡交流互鉴,不搞霸权,不搞团伙,强调多元互利双赢,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我们今天讨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不是重温,不是复古,正是为了进一步创造,为了更大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世界和平。我们的讨论,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接轨,着眼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这样做的结果,应该使我们更加自信,更加珍惜,也更加坚定。

  (作者为原文化部部长)


原文链接:https://www.12371.gov.cn/Item/633982.aspx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治网 lz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