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 | 永葆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
湖北省宣恩县围绕“好家风 促廉风 带作风”开展系列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参观家风教育基地,旨在使其增强责任担当,凝聚干事创业氛围。图为8月17日,该县椒园镇黄坪村梨廉家风教育基地,党员干部及其家属正在接受家风教育。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是其中重要元素之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先贤人生理想的实现阶梯,是明明德于天下的必然要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是修齐治平之道的应有之义。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中华民族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根植于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居功至伟。
修齐治平,揭示了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大学》是大人(圣人)之学,是教人觉悟的学问。《大学》被誉为“初学入德之门”,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句指明了儒家的修学总目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大学》中讲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到“先修其身”是亲民的内容,从“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到“致知在格物”是明明德的内容。明明德,即彰显自己心中美好的德性,是从内而言,统领格致诚正四目,属内圣之学。亲民,即使人明明德,是从外而言,统领修齐治平四目,属外王之道。
明代王阳明在《大学问》中说道:“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明明德、亲民而不止于至善,亡其本矣。故止于至善以亲民,而明其明德,是之谓大人之学。”可见,亲民、止于至善都是明明德之中的事;身、家、国、天下则是明德之中的物。从“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内在德性的修炼提升为遵循,把自身修为、家庭顺和、国家安泰、天下太平串连起来,既揭示了古人对现实世界基本秩序的探索,也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追求。
修齐治平,揭示了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家国情怀对每一个个体提出了内在要求。古圣先贤治理国家,必定先充实自身的内在修为,而后再建立功业。君子修身有道,行为世则,言为世法,父子、兄弟、夫妇、姻亲皆受其影响,才能家齐,进而化民成俗,使人人崇道德、修礼义、知荣辱、明廉耻,实现国治。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家国同构”特点,家庭是国家的基础,国家是家庭的延展,家与国相辅相成。《大学》中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体现出对家庭与国家关系的基本立场与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中国人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指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将这些内容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有利于推动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
从古到今,修身化作一种兴亡有责的担当精神,始终被中华民族所颂扬追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顾炎武《日知录》:“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梁启超合其为八字成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明德于天下”的题中之义。《大学》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并非特指为政者,古圣先贤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他们之中不乏普通人,却以自己的德性影响了周围的人,担负起兴亡有责的大任。《孟子》中讲道:“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无数史实表明,为政者与民众虽有名位不同,但所具有的明德是没有差别的,既然内在明德没有差别,那么外在的亲民自然也无差别。无论是为政者还是民众,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则绝无化行家国天下之理。
修身之教贯穿大学的全过程。修身上承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将心、意、知的修习付诸行动,下启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家、国、天下指明了根本用功处。《大学》中讲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强调所有人都不例外,以修身为根本要务。修身有成,自然化成于家、国、天下。
从古到今,修身化作一种兴亡有责的担当精神,始终被中华民族所颂扬追求。优秀的中华儿女时刻明晰自己对家庭、对国家的责任,并在实践中自觉担当。一百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积贫积弱、满目疮痍的旧中国,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历史使命,领导民众反抗压迫、追求幸福,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因为有着兴亡有责的历史自觉和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人将个人和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伟大胜利,在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一系列富有时代内涵的崇高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胸怀天下,关注人类的前途命运,促进世界和平,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兴亡有责的生动阐释。
中国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生动诠释了家国情怀的深刻含义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认识到,个人的命运与家国天下是紧密相连的。家国一体是家国情怀的思想基础。
先秦时期,家国同构是家国情怀的政治基础。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讲道:“天子诸侯曰国,大夫曰家。”“家”与“国”都表示一定的治理或管辖地域,在此地域中有相似的政治架构和社会功能,只是范围和等级不同。人同时处于家与国的组织结构之中,自然具有对内对家的孝,以及对外对国的忠的双重责任。
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大一统国家的出现,“国”的范围逐渐增大,形成了现代国家的含义;而“家”逐渐失去了商周时期所具有的政治职能,范围也逐渐缩小,渐渐有了现代家庭的含义。虽然含义出现了变化,但是,“国”与“家”的历史渊源从未割裂,“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两相依”的家国关系,以及在相同基础上发展出的对人们的伦理道德要求并未改变。
家国情怀具有双向性,既包含把在家尽孝转化为为国尽忠的这种个人对国家的自下而上的道德情感,也包含使为政者治国如治家这种国家对个人自上而下的道德责任。因此,不仅有人民视国事为自己的家事,在危难时刻义不容辞,挺身而出,同时,也有为政者视百姓的家事为国事,始终秉持以民为本、人民至上。
“中国核潜艇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年。当被问到如何理解忠孝时,黄旭华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小孝是孝养自己的父母,大孝是孝养天下的父母。天下的父母,就是人民。以黄旭华为代表的共和国的奋斗者们,将在家尽孝转化为为国尽忠,为我们生动诠释了忠孝是一致的。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奋发图强,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之路,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惠及人口最多的减贫奇迹。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生动诠释,是国家对人民的道德责任。而这一责任,又是由千千万万具有家国情怀的个人共同实现的。中国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生动诠释了家国情怀的深刻含义。
家国情怀是一种具有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理念的博大胸怀,也正是这种胸怀孕育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推动新型大国关系的形成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聂菲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及思想理念研究》阶段性成果)
原文链接:http://www.hebcdi.gov.cn/2023-08/29/content_9061014.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真下真访民情 实心实意办事
下一篇:经典常谈 | 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
- 盘锦市盘山县人民法院以不...23-12-15
- 致中共泗洪县委杨云峰书记...22-06-17
- 邹福君带人来政讯通-全国...21-11-12
- 兴义市教育局滥用职权,违...24-06-04
- 致河源市人民政府李勇平市...23-11-03
- 邹福君,自称中国雷锋报~...21-11-10
- 致广东省人民政府王伟中省...23-11-03
- 《〈实践论〉〈矛盾论〉精...21-08-21
- 邹福君,自称中国影响力人...21-11-09
- 赵乐际对葡萄牙进行正式友...24-11-25
- 乌兰牧骑,永远在路上24-11-24
- 番禺检察:“邻里检察”把...24-11-24
- 淬炼本领铸警魂 规范履职...24-11-24
- 赤坎检察:80余万元环保...24-11-24
- 全省检察机关荣获6项奖项24-11-24
- 利剑护蕾|在现场!这样普...24-11-24
- 检察日报:打官司走不通,...24-11-24
- 进一步打响北疆文化品牌 ...24-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