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 | 把握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
新时代以来,中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得到世界上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和数十个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开辟了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图为湖南长沙,第三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举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列举了共同塑造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多个重要元素,其中就包括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几千年来,崇尚道义、讲信修睦成为中华民族坚守的道德准则;与邻为善、亲仁善邻成为华夏儿女遵循的交往之道;和平发展、协和万邦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的价值目标。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思想,已经深深嵌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中向国际社会展示的大国风范。
中华民族历来将讲信修睦视为大同世界的特征
“讲信修睦”出自《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意思是在大道施行时,天下是人们共有的,把德才兼备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究诚信中正,修习亲睦和顺。中华民族历来将讲信修睦视为大同世界的特征,追求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和睦境界。诚实守信、坚守道义、和睦友善、民胞物与、天下一家,这些价值理念深深镌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中,缔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精神品格。
讲信修睦是人际交往的根本遵循。何为“信”?《说文解字注》解释:“信,诚也。”人与人交往需修辞立诚,信守承诺。早在春秋时期,古人就将“信”视为一个人应当具有的最基本德行。孔子认为,重允诺而言必信是君子人格的内在要求,可以作为衡量君子的标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孔子要求弟子躬行五种品德,“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他也曾以“文行忠信”来教化弟子,传播讲信修睦的价值理念。
中国人自古就把诚信看作比生命还要重要的道德价值。《后汉书》中记载了“郭伋亭候”的故事。并州牧郭伋勤政爱民,重信守诺。一次,郭伋出行,许多儿童问他什么时候回来。郭伋与儿童约好相聚日期。结果,郭伋回城日期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天。为了遵守承诺,他就在城外野亭待了一夜,第二天再进城。
对于诚信的执着与坚守,可以说已深深熔铸于国人的精神血脉,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基因。千百年来,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妇孺皆知,季布“一诺千金”的佳话广为流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多元并存,但诚信却是共同推崇的道德准则。
讲信修睦,需要以崇尚道义作为前提。有子认为:“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讲信修睦要以“义”为规,合乎道义则必履行,违背道义则不可遵守。无论是人与人的交往,还是国与国的交往,都要遵循适宜的原则,在共同的价值标准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唯有如此,方可实现修睦的效果。孔子曾以“六言六蔽”教导弟子,其中谈道“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说明讲信修睦需通过学习以明白道义所在,否则就会偏执一隅,伤害道义,导致功败垂成。
天人合一的天下观,孕育出亲仁善邻、与邻为善、守望相助的交往之道
“亲仁善邻”,出自《春秋左氏传》:“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意思是一个国家,应该亲近善人、友睦邻国。鲁隐公六年,郑国攻伐陈国,大获全胜。在此之前,郑庄公曾主动请求与陈国讲和,陈桓公没答应。陈国公子陈佗曾劝谏:“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意思是说,亲近仁义,与邻国友好相处,这是国家应当依循的宝贵理念。
邻里、邻邦之间命运与共、守望相助;不同文明之间交融交流、和平对话,是中华文明赓续至今的核心价值与历史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地、人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有“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等理念。在此基础上,并生出“一体之仁”的思维方式,强调小到人与人之间,大到国与国、人与自然之间,都是和谐一体的关系,皆应遵循“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交往准则。由于天下是一体的,因此每个国家都应该以仁德来安定天下,这样就能形成和谐、和平、和乐的国际关系,最终在成就别国的同时成就本国。正是天人合一的天下观,孕育出亲仁善邻、与邻为善、守望相助的交往之道。
亲仁善邻、与邻为善,需遵循“中庸”之道。“君子时中”,在交往过程中,要根据局势和条件,选择最恰当、最适宜的做法。《孟子》记载,齐宣王问:“交邻国有道乎?”孟子认为,“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大国与小国和睦交往,需具备仁义;小国与大国交往,需要有智慧、明义理。国家交往的理念需随势而变,适应国情、世情,在国际交往过程中根据国际、国内局势与志同道合者共谋适宜、恰当的交往之道。
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的国家理念与格局中,始终认为国家的昌盛不是通过对外战争抢夺攻伐而来,而是施以仁爱、道义于民于邦邻。中华民族奉行的交往智慧中,蕴含着忠恕之道、亲诚惠容等价值理念。孟子倡导“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就是告诉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不仅追求自己的富裕、幸福和成就,也尽力帮助邻居朋友,大家共同进步,谋求“双赢”。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提到:“邻居出了问题,不能光想着扎好自家篱笆,而应该去帮一把。”可见,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兼济天下的价值取向和睦邻富邻、亲诚惠容的理念追求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
“讲信修睦、亲仁善邻”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显著契合
“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因其蕴含的对现代社会秩序的普遍性追求,而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持久生命力,也与我们所追求和坚守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价值理念存在着显著的内在契合。
马克思非常关注诚信问题,重视人际关系和社会组织。他从经济学视角指出,“信用制度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而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对社会经济矛盾和危机的加剧与诱发,也“加强了旧生产方式解体的各种要素”,促使资本主义加速过渡到新的社会制度。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信用制度绝不能成为少数人剥削社会财富的工具,而必然要以推动社会整体利益发展为其终极目的。
同时,马克思也强调实现社会和谐有序发展,这与“亲仁善邻”的思想形成呼应。“亲仁善邻”思想,充分彰显着中华民族“和”的精神,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我们对外传播的是和平理念,推行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输出的是丝绸、茶叶、瓷器等丰富物产,坚持的是“厚往薄来”“睦乃四邻”“富以其邻”等传统。马克思主义则主张任何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相互尊重,强调应当促进国际平等,加强国际合作等,这些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等理念高度契合。两者的结合为拓展文化根基、掌握文化主动、巩固文化主体性提供了道理、学理、哲理与实践的支撑。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国际交往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中国外交总目标,发出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强调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些外交思想赓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和平发展的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一部分,为维护世界秩序、促进世界和平提供了中国智慧,贡献了中国力量。(邢梦潺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及思想理念研究》阶段性成果)
原文链接:http://www.hebcdi.gov.cn/2023-08/15/content_9054600.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盘锦市盘山县人民法院以不...23-12-15
- 致中共泗洪县委杨云峰书记...22-06-17
- 邹福君带人来政讯通-全国...21-11-12
- 兴义市教育局滥用职权,违...24-06-04
- 致河源市人民政府李勇平市...23-11-03
- 邹福君,自称中国雷锋报~...21-11-10
- 致广东省人民政府王伟中省...23-11-03
- 《〈实践论〉〈矛盾论〉精...21-08-21
- 邹福君,自称中国影响力人...21-11-09
- 农业农村部召开年轻干部座...24-11-27
- 赵乐际对葡萄牙进行正式友...24-11-25
- 乌兰牧骑,永远在路上24-11-24
- 番禺检察:“邻里检察”把...24-11-24
- 淬炼本领铸警魂 规范履职...24-11-24
- 赤坎检察:80余万元环保...24-11-24
- 全省检察机关荣获6项奖项24-11-24
- 利剑护蕾|在现场!这样普...24-11-24
- 检察日报:打官司走不通,...24-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