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廉政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高层动态 > 正文

新视野 | 发扬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精神

发布时间:2023-08-11 来源: 河北省纪委监委网站 作者:佚名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纪委监委选派年轻干部,深入基层走访调研,促使他们丰富实践经历,增长才干。图为该区纪检监察干部走进辖区企业,调研企业产销经营情况,助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元素,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度契合。回望历史,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人与国家的命运。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以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精神,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实事求是外化为治学的扎实严谨,内化为修身的反身而诚

  “实事求是”一词,源自东汉班固所撰写的《汉书》,其中《景十三王传》叙述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这是对刘德搜集整理古籍和治学态度的评价,意为在明晰事实的基础之上,探求其中的真相与真义。“实事求是”一词虽首见于《汉书》,但其精神意蕴却由来已久,一方面外化为治学的扎实严谨,另一方面内化为修身的反身而诚。

  注重实证、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在治学方面的突出表现。《论语·八佾》记载,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孔子能够说出夏、殷之礼,但需要文献资料以为征信,表明孔子在治学上的严谨。墨子也提出“言必有三表”,提出根据“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三个方面来认知和判断取舍。古代先贤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一直延续到明清,并逐渐发展形成了实学思想。明末清初王夫之提倡“言必称实”“言必有征”,认为“言天者征于人,言心者征于事,言古者征于今”,即言必有证据,理论必须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清代乾嘉学派更把实事求是确立为治学宗旨和指导思想。

  除治学之外,中国古代史官一直有秉笔直书的良好传统。《史通》认为:“夫所谓直笔者,不掩恶,不虚美。”这正是实事求是精神的生动体现。《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齐太史书曰‘崔杼弑庄公’,崔杼杀之。其弟复书,崔杼复杀之。少弟复书,崔杼乃舍之。”齐国太史三兄弟不惧生死,秉笔直书,用生命捍卫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在修身方面,古圣先贤同样具有实事求是的品质,即尊重和接受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自欺。《大学》讲:“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诚意即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当时的情境和自身的感受。尤其在儒家思想当中,反求诸己三省吾身是修身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而这一环节的深入程度取决于个人实事求是的态度。春秋时期卫国的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孔子问起他的侍者,得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的答复。古人实事求是的自省态度可见一斑。

  知行合一既强调自主学习,又强调力行落实

  纵观历史长河,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正是在古圣先贤知行合一的躬行践履中不断发展深化。“知行合一”的明确提出来自于明朝大儒王阳明,他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这里的知行合一即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的内在联系与统一,一方面强调道德学问的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强调道德学问获得后的力行落实。

  知行并重、贵在力行的思想其实由来已久。《论语》开篇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认为学习的成就感和获得感来自于将所学内容加以练习运用的结果。同时孔子又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认为,道德品质的修养和提升优先于知识的累积。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更重视力行。曾子每日以“传不习乎”反省自身,是对自己是否做到知行合一的反思,也体现出其实事求是的修身态度。《礼记·中庸》具体列出了学习的次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表明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笃定地践行。《荀子·儒效》讲:“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荀子认为,没有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见到,见到不如了解到,了解到不如应用到。学习达到应用就是达到了顶点。能应用,就是透彻地明白了事理。

  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精神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在个人修学与治国理政中发挥了重要影响。北宋范仲淹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在泰州为官时,为防治海潮侵害,他建议并主持修筑拦海堤坝,为当地百姓留下了“范公堤”;在苏州为官时,他买下南园,创办府学,为国育才。范仲淹的一言一行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圣贤知行合一的高尚品质,至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的苦难。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度契合,这为两者的有机结合、相互成就提供了重要前提。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可见,马克思主义注重实践与实际效果的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思想高度契合,奠定了双方相互结合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注重实证”的治学原则是相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认为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同时认识又反作用于实践,能够指导和促进实践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毛泽东在《实践论》和《改造我们的学习》这两篇文章中,通过改造和发展,提出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实践和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与“实事求是、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的有机结合已经被历史实践所检验,表明了这两种思想的高度契合性,其结果就是相互成就,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坚持从实际出发,前提是深入实际、了解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这些重要论述对新时代如何深入理解与落实实事求是、知行合一做出了深刻阐述,是实事求是、知行合一哲学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最新成果。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和发扬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精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政德诚实、政风务实、政绩踏实,完成好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历史答卷。(作者刘震寰,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及思想理念研究》阶段性成果)

  


原文链接:http://www.hebcdi.gov.cn/2023-08/08/content_9051829.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治网 lz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