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廉政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高层动态 > 正文

新视野丨赓续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

发布时间:2023-07-20 来源: 河北省纪委监委网站 作者:佚名

  

  7月13日,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国际会展中心,首都高校“大思政课”主题实践活动暨“走进平谷农业中关村 服务首都乡村振兴”“千人百村”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上,大学生们正在宣誓。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些重要元素中,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根和魂,是中国古人关于社会道德理想的最高原则。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对美好社会的理想愿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精髓与中华文化精华融会贯通,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使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进一步光大。

  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是实现天下为公的前提

  从字面意思看,“天下为公”之义显而易见,即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但从其所出《礼记·礼运》来看,“天下为公”含义远不止如此,蕴含着丰富且深刻的思想内涵。

  孔子感叹春秋时代周礼名存实亡,“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人们各自孝敬自己的双亲,慈爱自己的子女,货力为己,诸侯世袭相承为礼制,修筑城郭沟池用以防守,将礼义视为纲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有勇有谋之人可以得到奖许,人们为得到赏赐和名声去追求功劳。此时,虽然人们各自孝顺父母,爱护子女,保卫国家,遵守礼义,看似祥和安宁、其乐融融,实则失掉公心,代以私心,导致奸诈谋虑以此而生,兵戎战事因此而起。“家天下”虽不及“大道之行”的时代,却也尚可“小安”。但在此后,社会道德进一步倒退,礼崩乐坏。《老子》将其称之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礼制徒有其表而难存其实。

  在大道兴盛的时候,仁义道德本就自在其中,恰无刻意提倡的必要,也无需过分强调礼制的约束作用。在孔子看来,五帝之时“天下为公”,人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不仅敬重自己的亲人、疼爱自己的子女,还能“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也正因人们没有私心,品质纯良,阴谋不能兴起,盗窃、作乱不会发生,家家户户也无需闭户,此之谓“大同”。因此,“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反映出孔子对尧舜时期“公天下”的向往以及对社会道德退步而感到的遗憾。

  “天下为公”体现为天下共有。为了达到“共”的目标,生活在一起的人们必须休戚与共,协同一致,有明确的“社会性”意识,努力做一个“成人”,这就从个人修身方面提出了要求。家国天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是实现“天下为公”的前提。“修齐治平”由内向外,层层推延,层层递进。这要求每个人首先心存仁爱、恭敬谦和、遵道守礼,然后将仁爱之心推己及人,用在各个方面。

  天下大同的理想在实践层面上确有努力方向和可遵循的现实路径

  “天下大同”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对美好社会的理想愿景。“大同”之理想在后人看来似遥不可及,但在实践层面确有努力的方向和可遵循的现实路径。

  追寻“天下大同”向人们提出了心存“一体之仁”的内在要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发始于自然规律,并指导人类行为,有助于消除人们心中对立和自私的观念,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周易》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王阳明在《大学问》中进一步阐释:“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大人”能融天地万物与己为一,无物我分别之心,怀有“无我”的境界,因此能做到仁者爱人,己所不欲,不施于人。有了一体之仁心,才会懂得自身与父母、兄弟、他人乃至自然万物不可分割,都是一体的关系,才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追寻“天下大同”需要人们“克己奉公”。在孔子描述的“大同”社会中有“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的描述,这样做的前提就是始终持有一念公心。《周易》曰:“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这是说居上位者能够惩忿窒欲,增益民众,利益万物,那么就会使万民欢悦,利有攸往。“天下大同”并不是少数人的“大同”,而是全社会共同的“大同”,对每一位社会成员提出极高的道德要求。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君子人格,有助于培养人的自律意识,使人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有担当的人。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高度契合

  郭沫若在其《马克思进文庙》一文中虚构了马克思与孔子对话的场景,当马克思“阐述”了“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时,孔子表示:“你这个理想社会和我的大同世界竟是不谋而合。”

  孔子希望实现全天下的大同,四海之内人人平等,家家户户生活幸福,社会秩序安定和谐。马克思希望消灭在阶级分化基础之上的剥削与压迫,建立起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生产资料按需分配,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在理想的实现路径上,两者都对人们的道德层次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人们自觉自发为他人服务。

  从精神内核来看,实现大同理想要求人们有“一体之仁”的高远境界,没有人我之别,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天下为公”和“为人类谋解放”都体现出了至公无私的崇高精神,把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实现大同理想要求建立没有特权的选人用人制度,让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选贤任能”“野无遗贤”。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选人用人观,实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原则,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贤任能”思想。

  自古至今,中华民族一直怀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胸襟和心量,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形成了独特的统一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随着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但我们始终没有忘记“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梦,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梦。中国共产党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坚持胸怀天下、命运与共,必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贡献。(作者:葛斯青,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及思想理念研究》阶段性成果)

  


原文链接:http://www.hebcdi.gov.cn/2023-07/18/content_9039207.htm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治网 lz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