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两个结合”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发展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肩负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引领的重要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形成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了宝贵资源。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创新发展,对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知识体系新内涵,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人才培养新境界,构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研究新高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坚持“两个结合”,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知识体系新内涵
学科是指人类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分门别类的认识成果或科学知识体系。学科具有系统创造知识的价值,不仅有利于科学知识的系统发展,更能促进科学知识的丰富和完善。作为科学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知识体系,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承载着为我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学理支撑和人才培养的特殊使命。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从自己所处的时代出发,根据人与世界关系的现代发展,根据社会实践和科学认识的现代特点,把新的时代内容和新的时代精神,集中、概括到现代文明中来,通过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体现当代文明的中国自主的科学理论知识体系,以更加成熟、发达的形态出现,使马克思主义更具生机活力,也使优秀传统文化更显时代意义。
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坚持“两个结合”,一直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懈的追求。从对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实事求是”的使用和对其作出的马克思主义科学解释,到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从中国革命时期提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到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个结合”。事实上,我们党一直没有放弃对“两个结合”的努力,没有停止对中国国情结合的探索,没有停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没有停止实践创新的脚步,也没有停止理论创新的脚步。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刻阐述,对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使命要求,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内涵和本质要求的科学诠释,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谋划,对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赶考路”的自我革命要求,无不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把这些“两个结合”中形成的理论成果融入学科建设,不断赋予学科知识体系新内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坚持“两个结合”,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人才培养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既是科学知识体系,又是传道授业的教学科目,担负着人才培养的任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学科育人价值的挖掘需要透过知识的层面,去追寻知识背后的文化意义与价值传承。学科育人的本质是通过学科教育教学丰富学生作为人的社会本质、文化本质和精神本质,促进学生由自然生命的人向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主体转化。因此,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要立足于正确育人方向和育人目标的把握,坚持学科建设和培养人才相统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以科学理论内容去启发学生、用科学理论魅力去感染学生、用科学理论力量去武装学生,培养具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宣传和研究人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担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如何有效实现学科的育人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不仅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现实路径,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方法论遵循。
坚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相统一,把二十大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是关键。一方面,教师要有“两个结合”的主动意识,自觉围绕党在“两个结合”中形成的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及鲜明的育人功能,有效推进二十大精神进讲稿、进课堂、进头脑。课堂上,教师的讲授离不开学科知识的传授,但主要目的不应是给学生一堆必须记住的知识积累和标准答案,而应是给学生打开一个新的知识领域,引导他们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行潜心探索,提升其科学精神品格。另一方面,教师要有“两个结合”的融合能力。要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上,用中国理论、中国话语阐释中国实践,讲清楚中国道路的独特创造、中国理论的独特贡献、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促使学生真学、真信、真用,进而坚定“四个自信”。要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上,透过繁茂芜杂的中国传统文化史料,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的道德文化、法治文化、励志文化等着极其丰富的精神遗产,使其成为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宝贵资源,在以文化人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人才培养新境界。
三、坚持“两个结合”,构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研究新高地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上台阶、上水平的重要衡量尺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研究要面对现实,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和回答当代实践与科学发展中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提出的重大问题,并以此带动和促进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同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研究也离不开对历史文化的审视和对优秀传统的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历史上的理性化思想积淀,也总是学科研究的启迪源泉。坚持“两个结合”,以时代和实践发展需求为导向,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上处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现实研究的关系,并注重探讨新时代重大现实问题;在历史与现代的结合上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传统文化关系,并注重反映继承基础上创新文明成果,是我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发展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创和基本遵循。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为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的文件,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具有积极而深远的理论研究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要立足中国文化的沃土,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着眼学科发展成长,凝聚培育科研方向,加强对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和研究阐释,吸纳并结合文献的最新理论成果,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重大问题,聚焦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聚焦海南省委、省政府关注推进的重点领域和重大决策问题,进行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的研究。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阐释和传播中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提出的重大问题研究,处理好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政策研究的关系,构筑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研究新高地,不断在实践和科学认识的未知领域里拓荒开路,用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校教育教学提供理论成果支撑,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为我们进行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改革实践作出有益的贡献。
(海口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陈玉书)
原文链接:https://www.nanhaixf.gov.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new_show&id=26795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下一篇:“兔”飞猛进勇争先
- 盘锦市盘山县人民法院以不...23-12-15
- 致中共泗洪县委杨云峰书记...22-06-17
- 邹福君带人来政讯通-全国...21-11-12
- 兴义市教育局滥用职权,违...24-06-04
- 致河源市人民政府李勇平市...23-11-03
- 邹福君,自称中国雷锋报~...21-11-10
- 致广东省人民政府王伟中省...23-11-03
- 《〈实践论〉〈矛盾论〉精...21-08-21
- 邹福君,自称中国影响力人...21-11-09
- 悟延安精神 为人民服务24-11-28
- 检察听证让公平正义看得见...24-11-28
- 联动履职 共同守护河畅民...24-11-28
- 利剑护蕾|检察官“跨界”...24-11-28
- 检察日报:守好“钱袋子”...24-11-28
- 检察日报:以立案监督为抓...24-11-28
- 四川省检察院成功举办第二...24-11-28
- 昌都市人民检察院、昌都市...24-11-28
- 天水:召开“检护民生”专...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