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廉政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视野 > 正文

既要物质富足 也要精神富有

发布时间:2023-01-08 来源: 陕西党建网 作者:佚名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深刻认识到“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进入新时代以来,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现代化全过程、渗透在社会生活各方面:既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又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既追求物质财富的富足,更强调精神状态的丰盈,突出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

  纵观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不少国家在实现物的全面丰富的同时,却陷入人的单向度发展的困境。在一些发达国家,物质主义膨胀、享乐主义盛行、贫富分化严重;一些后发现代化国家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相伴而生的,是精神空虚、信仰动摇、价值观迷失等严峻问题。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能以辩证、全面、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民族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一命题,关键是把握好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辩证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人历来强调“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把理想的精神境界融入对美好社会的追求中。比如,在坚守道德底线方面,强调“以己度人”“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在树立道德理想方面,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完满富足精神世界的追求始终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决定了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现代化。

  从现实角度看,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中华民族的面貌焕然一新。以决战脱贫攻坚为例,广大脱贫群众奋发向上,信心更坚、脑子更活、心气更足,发生了从内而外的深刻改变。

  从未来角度看,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的底气和自信除了来自雄厚的物质基础,更离不开每个中国人积厚成势的志气骨气,各族干部群众一往无前、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全民族不断增强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不断提升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同前进路上的风险挑战作斗争,既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意志的比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全党同志要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无论我们将来物质生活多么丰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丢,脚踏实地、苦干实干,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从人类文明视野看,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所肩负的重要使命。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以及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经验和做法等,将为破解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精神贫乏等问题提供重要借鉴和有益参考。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要求我们既要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不断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也要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精神上更加主动,让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更加充沛。为此,需要注意如下两个问题。

  越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越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越需要价值引领、文化滋养、精神支撑。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新征程上,要持之以恒抓好理想信念教育,传承好弘扬好党的伟大精神和光荣传统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二是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在“有形”上用心、“有感”上用情、“有效”上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三是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四是继续发挥好榜样模范作用,带动更多人向上向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增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当前,要聚焦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继续着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精神世界的日益丰盈。特别是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过程中,要加快补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这块短板,推进移风易俗,加强法治教育,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滋养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同时,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创新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农村地区倾斜,建设更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为广大农民提供充满正能量的文艺作品和文化服务。

  (作者:李程丽、孟宪生,均系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晓恒


原文链接:http://www.sx-dj.gov.cn/a/dcyj/20230106/81964.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治网 lz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