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廉政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廉政舆情 > 正文

平江县:坚持党建引航 壮大集体经济

发布时间:2022-09-09 来源: 红星网 作者:佚名

  今年来,平江县认真落实市委组织部关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消薄清零”为重点,以全域提升为目标,聚力攻难点、破堵点、创亮点,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全县147个建档立卡“薄弱村”已有21个摘帽退出。

  一、突出政策带动,画好“三张图”。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科学规划,统筹布局。一是画好“规划图”,强化顶层设计。出台《平江县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若干措施》,制定《平江县“一村一策”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实施以“十个特色产业示范片、百个集体经济示范村、千名党员致富带头人”为主要内容的“十百千”工程,因地制宜规划产业发展蓝图。二是画好“政策图”,强化政策支持。设立每年不少于2000万元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引导资金,健全“红色贷”和“金融村官”服务机制,注入红色动力。每年遴选4个村或示范片区,重点支持创建成有规模、有特色,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以点带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是画好“责任图”,强化机制建设。成立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县级领导包乡联村责任清零制度,实行“一村一名乡镇班子成员”包村推进机制,对147个薄弱村实行“挂图作战”“一村一策”攻坚。建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综合考核体系,发展成效与评优评先、提拔使用、选拔招录等挂钩,倒逼责任落实。

  二、突出组织驱动,推行“三模式”。深化拓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三联一创”工作,强化组织引领,推进联盟发展。一是推行支部领办模式。探索支部主导、土地集约、农户入股模式,健全集体经济创收奖励机制,激发支部活力。全县支部领办产业合作社235家,加义镇芦头境谷成为首个支部领办全体村民入股的3A景区。二是推行党员创办模式。采取技术指导、政策支持、结对营销等措施,鼓励引导有一技之长的党员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种养大户扩大生产规模,发展特色产业。全县党员联合创办合作社161家,奇品种植等3家合作社获评国家农民合作示范社。三是推行村企联办模式。制定《平江县党建引领“一企联一村”助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大力挖掘县内产业潜能,深度对接村企发展需求,组织364家民营企业与136个村结对共建。山润茶油、白云茶叶等40余家企业带动65个村流转土地2.1万亩,实现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3万元,创建“万亩金银花”等规模产业基地12个。

  三、突出人才促动,建强“三队伍”。大力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流动、向产业实体聚集,把人才资源转化为振兴动力。一是着力培强头雁队伍。定期举行村党组织书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擂台比武”,组织30余名乡村振兴示范村党组织书记赴华容、汨罗等经济强村考察学习,提升发展本领。公开选聘24名30周岁以下、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到村担任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配强骨干力量。目前已有3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二是着力引进专技人才。制定《平江县“百名专家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办法》和《平江县专技人才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实施方案》,组建由省市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长期柔性合作的省市专家教授、县高中级以上职称且在农业农村相关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县级专家等为主的乡村振兴100名专家人才团队,建立专家人才与产业村、企业、合作社帮扶对子,鼓励专家人才技术入股,激励引导专家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目前,已建立帮扶对子160余对,组织79家企业单位与湖南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关系,11家省级学会在平江成立服务站。三是着力培育本土人才。依托县委党校,成立乡村振兴党员培训学校,完善县乡村三级实用技术人才培养体系,自主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目前,累计开展乡村振兴技能培训16期2000余人次,定向培养全日制农民大学生73名,为发展集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


原文链接:https://www.hxw.gov.cn/content/2022/09/05/1393213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治网 lz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