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目标之一。这些都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逻辑,充分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理论自觉和实践智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是,自然资源作为生产资料,是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在社会生产中,人与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唯物史观启示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必然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形态,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则历史和逻辑地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属性和前提。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选择。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根据唯物史观,自然物质世界具有本原性,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客观性,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具有互动性,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如果人类无度破坏自然环境,就会导致文明衰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从认识论层面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共存共荣的内在逻辑,并以科学的理论范畴、严密的逻辑架构、深邃的历史视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为我们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前提选择提供了重要方法论指导。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式。生态文明是一种“绿色文明”,不仅在于表达了绿色发展理念,更在于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实现经济社会“绿色变革”。作为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已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历史发展过程中,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方式。中国式现代化着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的需求,积极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不断强化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建设力度。“绿色发展”已经成为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方文明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观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向世界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担当。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将人与自然有机融入生命共同体的理论范式,并更加注重从系统性、整体性、结构性等多重视角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大势。生态文明关乎人类世界未来,和谐共生成为人类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客观地需要人类同舟共济、世界共同努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于中国,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视野则是整个世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站在人类真理和道义双重制高点,致力于对人类文明高度负责的精神追求,面向世界发出了加强绿色国际合作、共享绿色发展成果、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时代呼喊,并以“中国绿色行动”宣示了世界担当,创造性地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生态治理秩序,拓展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道路,凸显了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前提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些重要论述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态文明蕴境,把中国式现代化同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区别开来。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智慧。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把握人与自然关系,需要运用历史思维,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视角看问题。原始文明时期,人类依附于自然。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广泛利用自然。传统工业文明时期,在人与自然主客二分自然观的影响下,人类利用科技手段大规模改造自然,试图凌驾于自然之上,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生态文明则不仅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把握上实现了新的飞跃,而且合理、创新地阐释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显著特征。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标注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与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以破坏生态环境、牺牲人类身心健康为代价不同,人民立场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立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衡量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高标准。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全面升级。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在物质和精神上带来的满足感和愉悦感成为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辟了观照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全新理论视野,赋予了生产力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以深沉的理性力量和科学的辩证法则,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方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价值。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既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又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一内生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发展理念具有普遍性,同“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相契合,引领了人类进步的潮流、预示世界生态文明大势,让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人类进步一边、世界发展一边,实现了对西方世界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侵略扩张的现代化的时代超越。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这不仅把生态文明理解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一般特征,而且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上升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目标的高度。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的必然结果。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创造出的生产力曾经深刻改变了世界。然而,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传统工业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与平衡,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导致的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使人类文明蒙尘,引发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发展目标的深刻反思。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一方面神奇地发展了社会的生产力,但是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它同自己所产生的社会生产力本身是不相容的。它的历史今后只是对抗、危机、冲突和灾难的历史。”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中呼之欲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呈现“美丽中国”的未来景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过程,就是人与自然关系不断调整、不断适应,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如果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所在,那么,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安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在人类二百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超过30个,人口不超过10亿。在中国这个14亿多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影响必将是世界性的。我国全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切实为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田鹏颖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原文链接:https://www.lndj.gov.cn/portaluploads/html//site-4/info/4283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 盘锦市盘山县人民法院以不...23-12-15
- 致中共泗洪县委杨云峰书记...22-06-17
- 邹福君带人来政讯通-全国...21-11-12
- 兴义市教育局滥用职权,违...24-06-04
- 致河源市人民政府李勇平市...23-11-03
- 邹福君,自称中国雷锋报~...21-11-10
- 致广东省人民政府王伟中省...23-11-03
- 《〈实践论〉〈矛盾论〉精...21-08-21
- 邹福君,自称中国影响力人...21-11-09
- 悟延安精神 为人民服务24-11-28
- 检察听证让公平正义看得见...24-11-28
- 联动履职 共同守护河畅民...24-11-28
- 利剑护蕾|检察官“跨界”...24-11-28
- 检察日报:守好“钱袋子”...24-11-28
- 检察日报:以立案监督为抓...24-11-28
- 四川省检察院成功举办第二...24-11-28
- 昌都市人民检察院、昌都市...24-11-28
- 天水:召开“检护民生”专...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