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廉政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党风政风 > 正文

书香社会让民族精神厚重起来深邃起来

发布时间:2022-06-24 来源: 七一网 作者:佚名

  

  

  全民阅读是提升我国公民素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从2006年原新闻出版总署与多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2016年《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的发布,到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再到2022年“全民阅读”第九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民阅读和书香社会建设已成为我国国家战略规划的重要部分。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和书香社会建设工作。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读者》编辑部工作人员时指出,人民群众多读书,我们的民族精神就会厚重起来、深邃起来。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我国已具备良好的书香社会建设基础,继续凝心聚力建设书香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我国已具备良好的书香社会建设基础

  随着我国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目前我国书香社会建设已具有坚定的领导基础、良好的阅读基础、广泛的群众基础、专业的行业基础、丰富的活动基础。

  (一)领导基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民阅读和书香社会建设

  2012年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指出,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逐步扩大基本免费或低收费阅读服务范围。2014年,“全民阅读”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档案等事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倡导全民阅读。”自此,“全民阅读”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被写入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档案等事业。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深化网络生态治理。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和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从“倡导全民阅读”到“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全民阅读已迈入崭新阶段。“全民阅读”连续九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出现在“十四五”规划中,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阅读基础: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通过读书学习加强党的建设

  重视学习是我们党推动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回顾我们党的百年历程,瞻望复兴伟业,中国共产党人依靠阅读书籍、坚持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不断学习走向未来。

  

  

  从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等刊物,到陈望道翻译我国第一版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学习成为意志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艰难困苦的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的学习经验,党员干部以上率下、带头阅读、带头学习。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广大基层党组织借助“三会一课”,积极组织广大党员进行学习。通过开展“学习超市”、读书周、读书日等活动,不断改进形势报告会、专家讲坛、读书会、演讲比赛等学习形式和载体,以及实地考察、课题调研等,提高学习覆盖面和党员参与度,积极引导广大干部通过读书学习拓宽视野、提升本领。

  (三)群众基础:中华民族具有爱好阅读的传统

  自文字诞生以来,中华民族的阅读传统就从未断绝,中华民族的“阅读史”在人类阅读史上占据相当的分量。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通过阅读各种形式的“书籍”,学习、传承、创新了中华文明。近代以来,每次出现重大的社会变革,必然伴随着思想解放运动,一大批仁人志士通过撰写、发表进步文章鼓舞人民,推动改革。在当代,中国人民在“阅读”中传承民族精神,建设书香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四)行业基础:出版业肩负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高质量发展既要保证经济效益,又要实现社会效益,从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出版业天生具有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使命,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要以内容创新为根本,打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出版业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发展理念,不断挖掘出优质的阅读内容。同时,要树立人才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持续动力的发展理念,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培育一大批跨学科、跨领域、懂出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对出版业人才队伍的持续供给和优化,实现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

  (五)活动基础: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

  自2014年“全民阅读”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全民阅读理念深入人心,全民阅读活动在我国的城市和乡村蓬勃开展,全社会阅读氛围更加浓厚。全国各地各部门开展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可以说,全国各地的公共图书馆、高校的图书馆(室)、农家书屋、实体书店、出版物发行网点,以及各类型的社区书屋、自动借阅机、报刊亭等,筑牢了我国全民阅读的基础。

  二、凝心聚力建设书香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阅读活动不断深入,建设书香社会开展得如火如荼,汇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我们要进一步夯实构建书香社会的内容基础、运营基础、渠道基础、体验基础、权益基础、环境基础。

  (一)强化供给,不断推出高质量的阅读内容

  在全民阅读活动常态化、规范化开展的局面下,出版单位必须加强思想认识、健全管理机制、做好内容创新、强化责任担当,切实保障高质量阅读内容的供给。要力求多出精品优品,为建设书香社会添砖加瓦,夯实构建书香社会的内容基础。

  首先,加强出版业思想认识。各类出版机构和出版工作者要在思想上认识到,保障优质阅读内容的供给,是党和国家对出版单位和出版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是出版单位和出版工作者职业使命、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现实体现,是出版单位和出版工作者投身繁荣发展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伟大实践的必然担当,是出版单位和出版工作者参与全民阅读等社会活动并发挥更大作为的最佳选择,是出版单位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树立良好社会品牌的自我需要。

  其次,建立健全多重管理机制。要在深入分析影响阅读内容质量主客观因素的基础上,做到向制度、向管理要质量。要优化现有机制、改进落后机制,开展机制创新,将编审机制、人才机制、培训机制、奖惩机制等各类长效机制长久地坚持下去。

  再次,做好阅读内容的创新。保障优质阅读内容的供给,离不开阅读内容质量的提升。要开辟新的内容领域、补全空白领域、提升现有领域,创新推出符合时代发展和人民需要的优质内容;创新内容表现形式,充分运用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技术,推出基于纸本内容的数字化书籍;创新内容层次,推出符合时代主题、国家重大发展规划的高层次精品图书。

  最后,强化出版业人才队伍建设。实现高质量内容的不断供给,最终靠的是“人”。从社长、总编辑,到编辑、校对人员、作者等,都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强化社长、总编辑的领导和组织能力;提高编辑、校对人员的编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作者的高水平写作能力;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

  (二)广泛组织,深入开展丰富的阅读推广活动

  目前,全民阅读活动在全国遍地开花。各地各部门都开展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读书节、读书季、读书月、读书周、阅读日、悦读会、悦读讲堂等活动形式不断涌现,一大批具有知名度的活动品牌,成为推广全民阅读的重要平台。其中,“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书香中国·上海周”“书香重庆”“书香荆楚·文化湖北”“深圳读书月”等一批书香品牌逐步形成,在当地及周边地区的文化活动中具有较强影响力,引领带动了当地和周边群众的文化生活,构建了书香社会的运营基础。

  全国各地可在已有的阅读推广活动基础上,通过扩大活动宣传、搭建活动平台、丰富活动类型、延长活动时间、开展活动评选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开展阅读推广活动。

  (三)网络互连,构建多结点的阅读渠道

  我国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场所主要集中于图书馆、文化中心、农家书屋、实体书店等场所。2016年,首个面向公众推广全民阅读的官方网络平台“书香中国——全民阅读官方网站”正式上线。该网站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新华网承建运营。在网站的结构上,共设置了“讯”“荐”“评”“享”“听”“帮”六大板块,分别承担资讯发布、推荐阅读、思想集萃、分享经验、多媒体阅读、服务导航功能。另一家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管、中宣部机关服务中心(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全民阅读网”。

  在过去,大部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室)、农家书屋、实体书店等通常采用“单打独斗”的模式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少数联合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单位也只是局限于某一地区,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还带有一定的地域属性。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5G等新技术的发展,阅读推广活动出现了新的态势。2022年,为体现图书馆服务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责任与使命,中国图书馆学会与国家图书馆联合全国千余家图书馆共同发起“书籍,春风,还有你——给读者的一封邀请信”活动。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以文本、音频、视频等形式积极参与,联合响应。活动期间,“图书馆阅读推广机制”全国联络群得以成立,每个图书馆由专人加入,负责联络各项活动。

  

  

  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相信各种出版机构、各类图书馆、农家书屋、实体书店等会加强联络机制建设,构建起由政府(新闻出版机构)牵头,出版机构和行业协会主导,各类图书馆、农家书屋、实体书店、各级发行网点等一体推进的“书香社会”网络,形成构建书香社会的整体合力。

  (四)优化技术,提供先进的数字化阅读体验

  随着5G、AR、VR等先进技术的发展,数字化阅读愈加普遍。2022年,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倾向明显,中青年人成为数字化阅读的主体”,“2021年有77.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较2020年的76.7%增长了0.7个百分点;71.6%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较2020年的71.5%增长了0.1个百分点;27.3%的成年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与2020年(27.2%)基本持平;21.7%的成年国民使用Pad(平板电脑)进行数字化阅读,与2020年(21.8%)基本持平”。这些情况表明,快捷方便的数字化阅读对我国居民有较强的吸引力。

  出版业和相关领域可通过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和合作、构建全国性的数字化阅读推广平台、培养用户良好的数字化阅读习惯、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培育数字化阅读推广人才、提升数字化阅读服务水平、优化数字化阅读体验等有效措施,进一步构建书香社会的体验基础。

  (五)加强关爱,保障特殊人群的阅读权益

  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进全民阅读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尤其注重服务农民、儿童、老人、外来务工人员、残疾人等特殊人群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就要加强对这些特殊人群的重视和关爱,保障他们的阅读权益。各地和各部门可以从设施建设、内容资源、特殊服务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改善工作:推进盲人读物出版工程,开发智能听书机等设备方便盲人阅读;重视少数民族文化,挖掘、开发适合少数民族阅读的资源;优化儿童读物目录,培养儿童的良好阅读习惯;加强爱老敬老服务,推出陪伴老人阅读等特殊服务。全社会要加强关爱,保障特殊人群的阅读权益,构建书香社会的权益基础。

  (六)机制建设,构建全社会支持的高质量阅读环境

  我国已连续九年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从最高层面每年对全民阅读的执行给予指导和定调,各地各部门积极配合,出台相关规范制度、指导性文件等,将全民阅读落到实处。这些内容主要有:《北京市全民阅读发展规划(2021—2025年)》《关于促进上海全民阅读工作的实施意见》《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办法》《山西省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内蒙古自治区全民阅读中长期规划(2016—2025年)》《吉林省全民阅读促进条例》《黑龙江省全民阅读中长期规划(2019—2025年)》《关于加快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浙江的意见》《湖北省全民阅读促进办法》《广东省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海南省全民阅读中长期规划(2016—2025年)》《贵州省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云南省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实施意见》《宁夏回族自治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等。这些规划和条例的出台,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各地各部门在出台全民阅读规划和条例后,应有相关部门(政府、协会、图书馆等)牵头实施并负责当地阅读推广活动,每年对活动开展成效进行评估。随着构建书香社会的深入发展,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推出了适合当地的全民阅读规划或条例,这为我国构建书香社会筑牢了环境基础。

  随着我国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在拥有坚定的领导基础、良好的阅读基础、广泛的群众基础、专业的行业基础、丰富的活动基础之上,进一步夯实内容基础、运营基础、渠道基础、体验基础、权益基础、环境基础,我国的书香社会建设必将高质量完成。

  (作者分别系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出版研究院副院长。本文系南京大学2021年度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专项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出版重要论述阐释与根本遵循研究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原文链接:https://www.12371.gov.cn/Item/603116.aspx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治网 lz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