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青春中国的力量对话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史教研室主任王学斌
内蒙古自治区团委举行以“青春向党 奋斗强国”为主题的五四青年节纪念活动,通过组织团员青年参观红色文化展览,聆听老战士讲革命故事,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引导广大团员青年传承红色基因,让青春之光照亮奋进之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充满青春的活力与朝气,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特质
记者:回望中国共产党党史,青年一直是主角。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革命者大多都是青年?
王学斌:中共一大召开时,与会代表中最年长的何叔衡45岁,最年轻的刘仁静只有19岁,平均年龄28岁。可以说,这是一个年轻人组建的政党,充满活力和朝气,乐观积极、着眼未来,这是早期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重要优势,更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特质。
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地蔓延开来,民主和科学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为青年一代的爱国热情和进步意识提供了精神支撑。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前途命运带来新的转机。
青年人从来都是最敏感、最有动力的。在旧中国的社会环境中,有了语言文字,有了新的思想理论,仿佛是黑暗中的点点星火,让这样一个新兴的青年阶层觉悟、觉醒了。他们的觉醒,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一是对个人命运的觉醒,不愿再受旧伦理的压迫与羁绊,不愿再受旧制度的束缚与控制;二是对整个民族命运的觉醒,主动担起改变国家、民族命运的责任。而改变的切入点就是思想文化,毛泽东、周恩来等人,都是受了《新青年》等刊物的影响而走上革命道路的。
张闻天曾经追忆其心路历程道:“我们对于这种不合理的社会,情意上早感到不安,因不安也早产生了改造的决心。不过用什么方法来改造呢?应该改造成什么样呢?这些问题常常横在我胸前面一日不能去的……那么,取其长,舍其短,自然不能不走社会主义一条路了。自今日起,我希望能够在实现社会主义的历程中做一个小卒。”这一代青年的觉醒,意味着一个担负着新的历史使命的阶层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
早期青年革命者具备的精神气象注定了中国共产党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记者:建党初期的青年革命者有哪些特质?
王学斌:早期的青年革命者,大多是中等家庭出身,甚至有一些人家境优渥。从他们个人角度来讲,经过奋斗都会有一个较好的前途,但是他们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选择了共产主义,从此不离不弃,甚至与过去决裂。这都说明,他们不是为了谋求个人出路而入的党。
他们具有极强的反思性,意识到要想救中国,从理论到制度,因循守旧是不可能的,学习西方也是不可能的;要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他们才是最磅礴的力量;必须有严密的组织、坚强的领导核心。他们在反思中不断找到、修正前进方向。
他们最终选择马列主义,不是偶然,而是经过对各种主义的比较。毛泽东就曾指出,摆在他们面前的有5种选择:社会政策、社会民主主义、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温和方法的共产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他对此作了对比评价,而且明确表示最宜采用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后来毛泽东还谈到,这不是放着很好的路不走,而是无计可施,只能选择共产主义这条路。他们并不是只就中国谈中国,而是与世界大的潮流相呼应、印证。而一旦找到科学的理论,确定了坚定的信仰,他们就会为之奋斗到底。
早期建党的知识分子中,很多人都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陈独秀研究的是文字学,李大钊是学法律的而且诗歌写得好,留下的散文也很多;瞿秋白是作家、翻译家,也是典型的文化人。毛泽东更是不必多说,他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一生诗篇众多,越是逆境、危急之时,他的诗情越是恣肆张扬。这种文化气质对他们坚定信念有什么作用?以瞿秋白为例,他是首个将《国际歌》翻译成中文的人,他在牺牲的时候,坦然走向刑场,并说人生有大休息、有小休息,过去忙于革命,很少大休息,现在我可以大休息了。这种信念、这种境界、这种格局、这种气象,是这代知识分子所独具的文化气质所带来的。
他们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决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行动的指南,共产党人决不能是坐而论道的清谈家,而应“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先锋战士。因此,他们虽然是知识分子,却没有躲进书斋、空谈主义,而是挽起裤腿、卷起袖子站到了苦难人民的队伍里。陈独秀就说过一句话,出了研究室就准备入监狱。研究室是研究真理的,但要实践真理就要准备坐牢。尽管如此,他们依旧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新时代的青年身上依然可见当年盎然的革命精神
记者:当年那些青年革命者的故事与精神对新时代的青年有什么启示?
王学斌:今天,当初弱小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百年大党,当初积贫积弱的国家正在走向繁荣富强。这是一代代人抛头颅洒热血、不懈奋斗的结果,在这之中,无数共产党人的生命定格在了永远的青春岁月。当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唯有继续奋斗,才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一代有一代之理想,一代有一代之志向,当年那种青年革命者的精神却永不过时。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从个体讲,青年需要把握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生命的意义何在。我为什么活着?人的一生应该怎样活?通过学习革命先辈的选择,学习他们的壮烈事迹,会触动今天生活在优渥环境中的青年们思考这个问题,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角度看,未来的重担必然要落在青年的身上。今天的青年和当年的青年虽相隔百年,但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是一以贯之的——革命战争年代,表现为追求民族独立、国家解放;和平年代,表现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伟大梦想,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在这个过程之中,今天的青年必须承续革命精神,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在今天很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现场,我们都能看到青年一代勇于担当的身影。他们还那么年轻,却已经承担起了建设国家的使命,并且成为了推动民族发展的中坚。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分明可以看到曾经那些青年革命者的影子。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百年,但那份精神依然那样盎然,充满着令人奋进的力量。
在历史画卷里树起青年之榜样
记者:如何在当前的党史学习教育中,帮助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找准信仰方向?
王学斌: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的六点希望。这六点希望,深刻诠释了“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具体内涵,为青年一代健康成长指明了正确道路。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教育培养新时代青年的最好教材。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必须与当代青年的个人成长结合起来,把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落实落细,帮助他们在“拔节孕穗期”感受真理力量,坚定理想信念,既胸怀国之大者,又做大事于细处。
要丰富表达形式,将党史学习教育与现实生活、文艺作品等结合起来。近段时间,如《觉醒年代》等优秀影视作品播出后,因人物还原、细节丰富而受到不少年轻人追捧,成功地在历史画卷里树起青年之榜样。红色江山要代代相传,传承的方式要符合时代特点、符合当代青年的思维方式。
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思政课是青年学生学习党史的重要渠道,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才能让信仰更有魅力。要把思政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通过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实践等方式,让思政课动起来、活起来。思政课还应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让青年从课堂的倾听者变为参与者与阐释者,在深度思辨中引导他们坚定“四个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 盘锦市盘山县人民法院以不...23-12-15
- 致中共泗洪县委杨云峰书记...22-06-17
- 邹福君带人来政讯通-全国...21-11-12
- 兴义市教育局滥用职权,违...24-06-04
- 致河源市人民政府李勇平市...23-11-03
- 邹福君,自称中国雷锋报~...21-11-10
- 致广东省人民政府王伟中省...23-11-03
- 《〈实践论〉〈矛盾论〉精...21-08-21
- 邹福君,自称中国影响力人...21-11-09
- 悟延安精神 为人民服务24-11-28
- 检察听证让公平正义看得见...24-11-28
- 联动履职 共同守护河畅民...24-11-28
- 利剑护蕾|检察官“跨界”...24-11-28
- 检察日报:守好“钱袋子”...24-11-28
- 检察日报:以立案监督为抓...24-11-28
- 四川省检察院成功举办第二...24-11-28
- 昌都市人民检察院、昌都市...24-11-28
- 天水:召开“检护民生”专...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