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廉政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廉政文化 > 正文

【廉吏故事】造福边疆的侍郎——侯琎

发布时间:2023-07-06 来源: 云南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作者:佚名

  

  侯琎,字廷玉(1398年—1450年),山西泽州吕庄(今晋城市城区西吕匠村)人。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山西乡试解元。宣德二年(1427年)进士。因随王骥“三征麓川”,并参赞云南军务6年,因功先后晋升为礼部侍郎、兵部侍郎。侯琎文武双全,德才兼备。在参赞云南军务期间,在腾冲做了许多实事,他的事迹在腾冲广为流传。《民国腾冲县志稿》人物中,侯琎被列入武职。书中评价他道:在腾建城筑坝,功德在人。

  三征麓川到腾冲

  明朝时期,曾派兵“三征麓川”,“三征麓川”是明朝稳定西南边疆的重要之战,彻底歼灭麓川思氏政权的反叛势力,3次战争的大量调兵,伴随着巨额的后勤补给,同时因麓川特殊的地形和气候,导致了明军损失惨重,并因此对大明王朝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此战历时侯琎全程参与,因其沉稳干练、多谋善断,多次荣立战功,在留镇云南期间与侍郎杨宁为保卫边疆、安抚民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修建石城保安定

  明正统十年(1445年)3月,腾冲守御千户所升为腾冲军民指挥使司,商议修建石城。以腾冲指挥史司李升为首筑石城,侍郎杨宁、侯琎率南征将士万五千相继监督建造。建造的石头取自离城七里的西山(西山坝一带),石材离地面较近,采石轻松,得石坚固美观,取材占天时地利人和,建城事半功倍。石城从明正统十年(1445年)冬开始建设,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春落成,史书称为“极边第一城”。此城的建成,避免了边境战乱给边境人民带来的伤害,给要塞腾冲一个坚固的防守型城池,震慑周边,使人民得以安定,边境得以稳固。

  修坝屯田惠民生

  修建石城时侯琎还推行了一项重要的惠民政策:建设侍郎坝,并在周边进行屯田。侯琎经调查发现,腾冲西郊有许多亩地,缺少水源,在离此地不远处的打鹰山麓有龙王塘,泉水涌出。侯琎就命人筑长堤,“开渠数百丈,原野成田者几半”,储水灌田,农田因此泽被广阔,此坝因侯侍郎而得名。侍郎坝因年代久远,明代所修大坝早已坍塌,但侍郎坝一名延续至今。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再次修建侍郎坝,1966年基本完工,水库以农田灌溉为主,利及西源街道侍郎坝、云山、山河、核桃园、大宽邑、马常6个社区4500亩农田灌溉,兼顾下游防洪保护任务。侍郎坝水库旁边的社区就叫侍郎坝社区,现由腾冲市西源街道管辖。

  明朝铜钟警后人

  在腾冲博物馆,有一个明朝年间铸造的大铜钟,高165厘米,口径140厘米,重1820千克。近前观摩,古朴而厚重,庄严而沧桑,似乎在向人们述说着它570多年的边地故事。

  此钟是明景泰元年(1450年),昭勇将军、腾冲军民指挥使陈昇建造的禁钟,钟上铸有铭文,据记载为侯琎所作,文辞简洁,内容平实,语言流畅。因侯琎在腾冲的各种贡献,所以此钟又被腾冲人称为“侯琎钟”。

  如果说,之前的事迹记录的是侯琎在腾冲的功绩,侯琎钟就是因他在腾冲关注民生所得功绩,受到腾冲人民肯定的重要体现。

  1942年5月10日,日军占领腾冲城。为收复腾冲,远征军进行了激烈的收复之战,被史学家称作“焦土抗战”。光复腾冲的战役历经127天,曾经辉煌的腾冲石城一片废墟、一地瓦砾,侯琎钟也弹痕累累。虽然在战火中侯琎参建的石城毁于一旦。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铜钟依然留在腾冲博物馆,因他留名的大坝,还在静静的述说着历史,侯琎的文章和他在腾冲的故事,将随着志书、铜钟、侍郎坝流传下去,让后人追思、铭记、感怀、警醒。(杨敏)


原文链接:http://www.ynjjjc.gov.cn/html/2023/lianshijingjian_0628/12126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治网 lz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