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来到廉政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理论视野 > 正文

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视角

发布时间:2023-06-13 来源: 七一网 作者:佚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条康庄大道,是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种全新选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要成功推进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于深化对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认识,深刻把握蕴含其中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不断提升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力,努力开创新征程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因此,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应该涵养历史思维,树立大历史观,坚持整体性概览、总体性思考,注重从哲学思想发展史、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三重视角进行审视。

  从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伟大思想引领的崭新基石。哲学是时代的精华,思想是时代的声音。纵观人类文明发展的全部历史,每当重大历史转机来临,人类必然首先确定哲学价值和目标,随后改变路径思维定式,以新的突破推动历史向前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充分体现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发展成果,凝聚着中国精神,辉映着时代光芒,彰显着世界意义,在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是具有标志性的大事件。中国式现代化贯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贯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历史主题和奋进主线,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我们党带领人民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和接续实践,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执政智慧,是现代化理论的最新概括和思想集成。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具有世界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推动向更高级人类文明形态迈进,但又始终紧紧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刻教训,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赋予现代化理论崭新内涵,有力回应了“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有效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是现代化理论的自觉反思和“中国版本”。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完善的制度保证、坚实的物质基础、主动的精神力量,立足于中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基础,明确概括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蕴含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走出了不同于以往、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这是对现代化理论的世界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指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9个方面的本质要求,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把人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成果享受的主体。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概括,是对以往现代化发展理论的扬弃和超越,实质上是对现代化理论进行了科学定义,事实上是重建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话语体系,实现了引领世界发展的重大思想变革,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发展典范、提供了全新选择,为推动人类文明向更高级形态发展奠定了崭新的理论基石,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重大突破。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重大创新理论,要善于从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视角出发,坚持用时代精神的核心思想理念进行指引,不断凝聚磅礴力量,奋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崭新境界。真理的力量穿越时空,思想的火炬照亮时代。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思想的真理之光始终照耀着人类前行之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历经百年洗礼,催生和实现了中国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创建以来就以其自我革命性、开放发展性、现实针对性的理论品格铸就长青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雄辩的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尤其是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的二十大以来,我们党概括总结和深入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从理论贡献、本质特征、时代背景、实践基础、价值旨归、内涵意蕴等多个维度进行考察,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汲取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丰厚营养,始终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宏大场景,始终弘扬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精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发展,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境界拓展,更加有力地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重大科学论断。立足“两个结合”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质和内涵上又实现了境界升华和时代超越,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崭新境界、创新发展和精华拓展,必将更加有力指导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从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原则要求上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选择,还是世界发展道路模式的路径典范。如果说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和成功开拓,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人类文明与治理的重大贡献。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树立了全球发展进程的崭新丰碑。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世界向何处去”成为中国和世界都共同关心关注的问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理论创新应运而生、应时而生、应势而生,这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又一座理论丰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从战略层面来把握全人类文明发展,坚持遵循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建立世界大同社会目标的指导原则,也是中华文明“美美与共”的时代表达和中国范式,对丰富世界文明观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立足基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宏阔实践和壮丽场景,本身就有厚重的中华文明底色、鲜明的中国时代特色,致力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现代化新的历史征程中进而使中华文明重获新生、重塑辉煌,同时为世界文明发展增添有益成果。中国式现代化建立在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历史大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共同愿望、深入探索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着眼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需要,更好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探索形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及其系统性实践,积极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理论创新着眼于人类发展潮流、世界变化格局、中国发展历史,紧扣“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理念,先后提出与之一脉相承、彼此辉映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重大思想,突破了人类文明思维的局限性认识,为世界文明新形态的创建与实践注入了源头活水、增添了磅礴力量,具有典型的时代引领价值和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人类文明进步历程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人类就是在同困难的斗争中前进的”,构建文明新形态注定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为此,中国式现代化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和胸怀天下六项坚持,明确要妥善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真正把战略性、原则性、灵活性结合了起来,把中国共产党的政党使命、文明追求和人类情怀结合了起来,把中国实践、世界典范和各国选择结合了起来,确保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崭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历史、时代、人民的选择。我们必须增强历史思维,坚定历史自信,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砥砺奋进、久久为功、善作善成,阔步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

  (作者系四川省达州市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重庆市江北区金融办党组成员、副主任,第三批川渝互派挂职干部)

  undefined

  undefined

  


原文链接:https://www.12371.gov.cn/Item/628606.aspx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廉政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廉政法治网 lz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