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试胆石”成为“试命石”
近日,河南省林州市石板村悬崖上一块巨石出现裂痕仍有游客登临打卡拍照引发社会关注,这块巨石也被称为“试胆石”。事发后,当地政府设置了禁止进入标志,但仍有游客置之不理。4月11日,为消除安全隐患,当地政府已将“试胆石”砸毁(据4月11日《北京青年报》)。
据了解,所谓的“试胆石”仅是从悬崖最外延伸出的一片薄薄的石板,由于其造型奇特,并能从石板上俯瞰石板村全景,因而逐渐成为众多游客前来拍照打卡的网红“景点”。事实上,由于“试胆石”地处太行山腹地,诸如此类的险峻景观遍布各处,由此带来的安全监管难度也很大。
从相关评论中可以发现,网友对于此次“试胆石”事件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当地政府负有相应的安全监管责任,有些网友支持政府做法,有些网友则指出,游客不应图一时刺激而冒险。
根据旅游法的相关规定,旅游经营者应当保证其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而“试胆石”作为自然形成、无相应开发单位的自然景观,当地政府发现“试胆石”出现裂缝后,及时设置禁止进入安全警示标志的做法,已经尽到了相关告知和提醒责任,值得肯定。
但是,安全警示牌是否能够真的阻止游客继续冒险?“试胆石”作为无相关责任人监管的自然景观,即使安全警示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后续又该如何处置?将安全警示牌一放到底,还是会采取其他安全防护措施?尽管诸如“试胆石”类的自然景观监管难度很大,但此次事件能否给相关部门一些启发与思考?
从相关报道不难发现,由于越来越多的打卡视频在网上流传,“试胆石”一度成为著名的“野景点”。那么,当著名的“野景点”成为网络顶流时,能否考虑为其“正名”,经过相关程序后,如果满足一定的条件,是否可以综合考虑将该“野景点”纳入景点管理范围,对其进行必要的管理和维护,建设必要的配套设施?这样既能满足游客寻求刺激的心理,还能为游客安全增加一份保障,还可避免出现提醒不成,只能被动砸毁的尴尬局面。
今年1月25日,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安全提醒: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景区景点安全监管,排查各类风险隐患,设立警示标牌,安排专人巡查;游客请勿到未正式开发开放的区域游玩,在山区、河谷等游玩时注意防范水流冲击等风险,遵守安全规定,加强自身安全防范。“试胆石”事件的发生也为各地景区安全管理和游客安全游玩提了个醒。
说到底,游客才是自身生命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测试”胆子大小不应该以盲目涉险为代价,更没有必要去寻求一时的刺激。生命只有一次,在无任何安全保障的“野景点”打卡炫耀的行为,不仅不会证明所谓的“胆量”,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游客才是自身错误的最终买单者。
原文链接:http://www.jsjc.gov.cn/shzs/fzzc/202304/t20230412_150107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公开听证促成儿童玩具安全大排查
下一篇:养殖场找到治污新模式
- 盘锦市盘山县人民法院以不...23-12-15
- 致中共泗洪县委杨云峰书记...22-06-17
- 邹福君带人来政讯通-全国...21-11-12
- 兴义市教育局滥用职权,违...24-06-04
- 致河源市人民政府李勇平市...23-11-03
- 邹福君,自称中国雷锋报~...21-11-10
- 致广东省人民政府王伟中省...23-11-03
- 《〈实践论〉〈矛盾论〉精...21-08-21
- 邹福君,自称中国影响力人...21-11-09
- 悟延安精神 为人民服务24-11-28
- 检察听证让公平正义看得见...24-11-28
- 联动履职 共同守护河畅民...24-11-28
- 利剑护蕾|检察官“跨界”...24-11-28
- 检察日报:守好“钱袋子”...24-11-28
- 检察日报:以立案监督为抓...24-11-28
- 四川省检察院成功举办第二...24-11-28
- 昌都市人民检察院、昌都市...24-11-28
- 天水:召开“检护民生”专...24-11-28